第1部分(第4/4 頁)
聯軍總司令楊靖宇將軍,濛江縣易名為靖宇縣。】
【飛龍——東北的一種珍禽,上國宴的。很好吃,但很不好打,打頭就更難了。但打頭就可以不傷到它身上的肉,這樣獵獲的飛龍更美味,價值更高。】
【“對眼穿”——紫貂毛皮珍貴,好獵手會盡量讓子彈從紫貂的一個眼睛射進,從另一個眼睛穿出,這樣一來,得到的貂皮上就不會留下槍眼。】
當時的東北,把槍使得好的人稱作“某炮”,比如“張炮”、“王炮”。而濛江當地人則把蕭子林尊稱為“蕭頭炮”。後來這個稱呼叫得久了,“蕭子林”這個本名倒不太提起了。
由於不堪官府、大戶的壓榨,在民國十七年的一個秋夜,蕭子林帶著一幫子弟兄攻破了雙山屯大戶張進仁的院子。帶著奪來的五條“漢陽造”、三條“遼十三年式”,率眾進長白山起了綹子,報號“槍林山”。
一次在打家劫舍的途中,蕭子林結識了落魄的鏢師常義昆。常義昆是陝西漢中人,在西安的一家老字號鏢局掙飯吃。不久前他保著一票鏢走關東,沒想到失了手。他無顏再回陝西,便流落在關外。
蕭子林見他為人正直,講義氣,又見多識廣,便邀他當了自己隊伍的“反妥先生”(相當於參謀長)。
蕭子林的隊伍不擾民,專砸“響窯”,因此深得百姓的擁戴,四鄉里來投奔的人不少。幾年下來,這“槍林山”成了長白山兩麓叫得響的一股綹子。
【響窯——指有錢人家的莊院,一般有武裝家丁護院。】
【綹子、鬍子——舊時東北地區對於土匪、綠林好漢的稱呼。】
蕭劍揚的母親是個善良、本分的女人,她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打小就是個鬍子。蕭子林也不希望女人、孩子跟自己進山,過爬冰臥雪的日子。兩口子一商量,決定由當媽的帶著蕭劍揚和他的姐姐,隱姓埋名落戶到百里外的榆樹屯。
在這裡,蕭劍揚讀了一段時間的私塾,能識文斷字了。
隔一段時間,蕭子林會帶著自己的護兵悄悄來榆樹屯看望母子三人。這時,他從一個鬍子頭兒又回覆到了獵人的本來面目,開開心心地帶著兒子進老林裡打獵。
“9。18”之後,有個叫田康南的人找到了蕭子林。此人的真實身份是日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