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昭和十二年,即公元1937年。】
仗打到下午,增援來的3連也傷亡殆盡了。
這時,傳來了糟糕的訊息——右翼友鄰部隊的陣地被日軍突破了。
由於國軍陣地佈設得像一條線,缺乏縱深配置,因此一旦一點被突破,整個防線都動搖了。
傳令兵又上來了,帶了新的命令——前沿各部隊收縮後撤,向羅店鎮內轉進。
連長斜靠在戰壕裡沒動,吃力地往駁殼槍裡壓入最後十發子彈。他又一次負了傷,右腿被炮彈炸斷了,斷口處露出了白色的骨頭碴子。
【駁殼槍——中國又稱“盒子炮”“自來得手槍”,其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MilitaryPistol)。德國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次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
蕭劍揚跟幾個弟兄過來要抬連長,他平靜地擺了擺頭:
“你們撤吧。我跟他們作個伴兒。”
他指了指被壘作胸牆的弟兄們的軀體。
一排長一瘸一拐地走過來,給連長敬了個禮,然後突然撲過去,一把奪下連長手裡的駁殼槍。
“連長,俺們說什麼也要把您抬下去!”
他點了幾名弟兄:
“你們幾個負責連長,有你們在就要有連長在!”
兩個連剩下的七十多號人往鎮子裡撤。當透過一片半人高的棉花地時,突然遭遇了一隊從側翼包抄過來的日本兵。一陣短兵相接之後,隊伍被打散了。
蕭劍揚殺出棉花地,在一口小水塘邊停住了腳。他大口大口地喘著氣,渾身的衣服都溼透了。
前方綠油油的菜地盡頭出現了一長溜房屋,黑瓦白牆的屋宇被炮火炸得東倒西歪。
那裡就是羅店鎮。
他抬腿正要往那個方向邁步,可猛地又站住了。
連長!
蕭劍揚一下子意識到,身負重傷的連長和抬運他的幾個弟兄都不見了蹤影。
他趕忙掉回頭,貓下腰,又衝進了那片棉花地。
等蕭劍揚找到連長的時候,晚霞已經燃遍了天際。
連長趴在一塊兒被踩倒的棉花地裡,臉扭向東面,眼睛半睜著,無神地望向遠方,像在想著什麼心事兒。
在他的背部,是三八槍刺刀留下的密密麻麻的刀口。
他身邊不遠處,是另外三名弟兄的屍體。棉花地裡滿是雜亂的日本兵大皮鞋的鞋印。
蕭劍揚慢慢地跪倒在連長身旁。他覺著渾身的血液好像長白山中臘月天的瀑布,一下子凍結在半空中。而眼窩裡卻乾熱熱的,似乎有什麼正燃燒起來。
連長微微張開的嘴裡,滿是粘稠的血塊兒。他的右手深深地抓入土裡,浸滿了鮮血的土地中出現了五道由手指摳出來的深溝。
蕭劍揚呆跪了一會兒,用右手輕輕地把連長仍然睜著的眼睛合上,然後仔細地數起連長背部的刀口。
一個、兩個、三個……十一個、十二個……數到後來數不清了,因為好幾個刀口血肉模糊地重疊在了一起。
就算十七處吧!
蕭劍揚接著清點了一下自己身上剩下的子彈。還有四個裝滿彈的橋夾,再加上槍裡沒打完的兩發,總共是二十二發子彈。
蕭劍揚把連長的身子正過來,抓了兩把土,蓋在那張已經變得灰白的臉上,然後輕輕地說了句:
“連長,您慢點兒走,俺去整十七個鬼子給您送終!”
他站起身來,緊了緊腰間的武裝帶,然後抬頭判斷了一下方位。他沒打算朝西撤,而是準備向東。
東邊的天幕下,暮色已經濃重起來。他拎著槍朝那個方向走去,那是日本人的後方。
最後一抹晚霞烙紅了他的背影。
他像一名孤獨的獵手,沉默地走向野獸出沒的晚林。
(十三)
蕭劍揚的第一頭獵物,其實可以說是用舌頭打著的。
他藉著夜色,從兩股日軍的結合部溜了過去。這幾天,中日兩軍在羅店一帶反覆爭奪,彼此的戰線都比較亂。
蕭劍揚儘量揀棉花地走。這江南的棉田讓他想起了故鄉的青紗帳。只不過棉花稈沒有高粱稈那麼高,才到人的腰這兒。另外也不像高粱稈那麼密。但要藏住一個貓著腰的夜行者,這棉花地是足夠了。
多年深山老林中的狩獵生涯,使得蕭劍揚養出了一副矯健利落的好身手。他在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