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來。身邊已經有弟兄開始打噴嚏。
煙牆越來越近了。
【對於毒氣的使用,當時日軍的條例通常規定,在風速每秒3米以下開始施放(最好是在一天中的早晚時分);當距離比較近或者陰天的時候,風速在每秒3—5米也可以施放。】
有個藍灰色的身影,從蕭劍揚旁邊的一個單兵掩體裡往後挪,然後爬上塹壕的後沿,打算向後逃。
是小蘇北。
他一邊爬一邊打著噴嚏,驚恐的臉上滿是被毒氣燻出來的淚水。
蕭劍揚一下子撲過去,把他從塹壕的後沿上拽下來。
“我的媽媽呀……”
小蘇北瘋狂地嚎起來,臉上的肌肉在恐懼地抽搐。
蕭劍揚抄起小蘇北落在掩體裡的溼毛巾,摁在他的口鼻上面。
“別叫!小口吸氣!”
他的聲音從防毒面具中傳出來,甕聲甕氣的。
其他塹壕的掩體裡,也有不少給嚇壞了的新兵想爬出戰壕往後蹽。
二排長左手用塊溼毛巾堵著口鼻,右手揮著自來得手槍,朝那些想逃的人頭頂上方開槍。
從腦袋上面飛過的子彈,讓他們暫時退回了原位。
這時候,風更大了一些,把煙牆吹得薄了一些。
隔著蒙上了水汽的防毒面具眼窗,蕭劍揚拼命往煙霧深處張望,希望能發現鬼子兵的蹤影。
可是,他什麼也沒瞅見。
蕭劍揚儘量把槍身端平。戴著這防毒面具,他沒法子像往常那樣,把腮幫子順順當當地貼在槍托上,感到很彆扭。
想要瞄準,就費勁兒了。吸氣的時候,眼窗上的水汽就薄一些;呼氣的時候,眼窗上的水汽就糊一些。他的視野就在一吸一呼之間,忽明忽暗地變換。
風勢弱了下來,白色的煙牆又重新厚重起來,而且顏色開始變灰,依舊不緊不慢地向蕭劍揚他們逼過來。
【1938年11月3日,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所轄屬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將軍,致電第18集團軍總部,談及日軍使用噴嚏性毒氣的具體情況時寫道:“……(日軍)施放毒氣筒,此法多在近距離內使用。毒氣施放後,順風可吹至下風4公里處,仍能使人中毒。顏色呈白色,後逐漸變成灰色。施放的毒氣多為辣味,或似膠皮燒灼之味。中毒後即刺激眼睛,打噴嚏、頭昏、臉發紅、發腫、呼吸不暢、全身無力……”】
(十二)
二排長用毛巾堵著半個臉,東搖西倒地沿著塹壕跑來,用含混不清的聲音下著命令:
“上刺刀……上刺刀!”
蕭劍揚趕緊從腰間左側的刺刀鞘裡拔傢伙。
當刺刀插入槍頭的刺刀座,他的左手不自覺地抖了一下。
提起白刃戰,蕭劍揚心裡挺慌,腳跟兒有點發軟。
要論拼刺刀,這可不是他的強項。從身體條件講,他個子不高,胳膊腿兒也不夠粗壯。
另一方面,當年跟著爹在東北幹義勇軍的時候,他沒經過白刃戰的鍛鍊。當時義勇軍的裝備很差,大多數弟兄們的步槍上,根本連刺刀都沒有,更甭提拼刺刀了。
何況,那時他們的戰術也是打了就蹽,儘量避免跟鬼子貼身近戰。
入伍吃了兵糧之後,隊伍上倒是進行過白刃戰的訓練,可效果並不是很好。教官傳授的動作比較單一,更缺乏針對實戰的對刺訓練。
全連操練拚刺動作的時候,講究整齊劃一,像在做體操。蕭劍揚也就混在佇列中照葫蘆畫瓢,對付差事。
這會兒,蕭劍揚把刺刀在槍頭裝好,下意識地撇了撇嘴———他一向不喜歡在步槍上整把刺刀,因為槍管下方多了塊一斤來重的刀條子,開槍的時候會影響射擊的準頭。
【中正式步槍的刺刀,重量約為0。75公斤。】
身邊打噴嚏的聲音越來越響。隔著防毒面具,蕭劍揚感受不到毒氣的刺激。只是覺得呼吸真是費勁。
灰白色的煙牆終於推進到了塹壕跟前,然後像無聲的海潮,漫過了中國軍隊的陣地。
戰場一下子沉悶了起來,戰壕裡不斷響起噴嚏聲、咳嗽聲,還夾雜著有些弟兄的呻吟聲和嘔吐聲。
除了這些響動之外,四下裡是一片安靜,安靜得讓人心亂。
蕭劍揚緊緊地攥著步槍的木質槍身,手心裡微微滲出汗來。
就在這時,陣地上空的風向突然一變。
灰白色的煙幕好像一下子被稀釋了,由濃轉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