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世界“三元”初長成
美元,代表著美國3億人口及200多年來美元區所有人富強的根本利益;歐元,代表著歐元區13國人口的財富利益;人民幣,代表著這三種貨幣區域中最貧窮、全球規模最大人口區域13億人生存、發展的最大利益。
假若能有一種“世界幣”能融合這三種或更多的國家貨幣、大家共同的利益,那豈不是天下的大好事?!自19、20世紀及21世紀以來,英鎊、美元各分有100年曆史,曾經是全球第一商業帝國、全球使用的唯一的國際貨幣輪流坐莊,但如今才近100年一花獨放的美元時代一去再不復返;新興、一出生就是自由貨幣的歐元將滿10歲,有3億多人口使用,但歐元是非主權貨幣。
歐元是目前唯一能與美元抗衡的國際貨幣,歐元能奪取未來世界的半壁江山嗎?人民幣走過了60年的歲月,2008年隨著奧林匹克來到中國,這就預示著“人民幣”也開始走近“元年”,也開始自中國國門逐步走向世界,卻有13億多人口使用。
美元、歐元、人民幣會成為世界“三元”鼎立的貨幣嗎?而未來世界又怎樣玩轉這“三元”?使未來世界這貨幣“鐵三角”成為全球主流流通、無阻抗的世界性貨幣?人民幣能與美元、歐元那樣同行於這世界嗎?能像美元、歐元那樣讓未來世界成為自由貨幣的天下嗎?除非有一種“世界幣”能取代這“三元”,而“世界幣”又何時才能讓全球真正共享、公平來到今日世界,絕非像美元那樣一花獨謝呢?
2007年至2008年,中國除了選擇人民幣在國內外市場的加速升值策略之外, 還有更真實、更切實可行、更有利於中國國家和13億公民的策略是:對外,人民幣升值幾乎是歐盟、美國等眾大國異口同聲的第一必需。但中國還要實施多花外匯美元、歐元的措施,使“順差”的大量外幣儘可能開銷、花出去,以從根源上減少美元、歐元,平衡美國與歐盟對中國的貿易“順差”。而對內的理論實踐現實是:花掉順差的歐元、美元,比加大人民幣升值步伐更有悠遠的中國和國際的真實意義;中國採取儘可能平衡對外貿易“逆差”策略之外,就是減少人民幣與人民幣升值的對外壓力,更重要的就是提高國內13億公民的收入水平,就是增加財產性收入;使其與“外匯儲備”同步增加、提高所有公民收入的水平。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可能與國際社會的差距逐步縮小,去儘量平衡、同步前進,才有可能一個臺階又一個臺階,平穩地走上國強民富之路,才能讓中國人真正走上有“財產性收入”的康莊大道。
人民幣升值的全球“目的”——一是減少中國與美歐等國家的貿易逆差;二是減少中國鉅額外匯儲備;三是使美元與人民幣價值保持基本平衡。
到2007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超過10%,但中國外匯儲備卻由2006年的1萬多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底的萬億美元;中國對外貿易順差達2622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超過20%。這就是說,中國人民幣的歷史性升值,並沒有對中國的“外匯儲備”和貿易順差產生任何本質的抑制作用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2008年2月10日,西方七國在日本再次發出呼籲人民幣升值的強烈訊號,到年底中國外匯儲備將超過2萬億美元。2008年過半,中國出口和貿易順差實際增速下降減緩了人民幣升值壓力。
受次貸危機導致的外需下降、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下降、勞動力和資金成本上升、能源和初級產品價格飆升等五種因素的綜合作用,2008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和貿易順差的實際增速顯著下降。出口的實際增速從去年的24%下降到2009年上半年的13%。2009年上半年的貿易順差同比下降,淨減少132億美元。
國際收支失衡的改善減緩了人民幣升值壓力。
其次,資本管制力度的加強遏制了短期國際資本的流入。2008年7月以來,外管局、商務部和海關總署開始對出口收匯結匯實施聯網核查管理,發改委釋出了加強外商投資管理的通知,嚴防外匯資金透過FDI渠道的異常流入,這些舉措 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短期國際資本的繼續流入。
再次,央行用存款準備金的形式,降低了外匯儲備的增長率,也對人民幣的匯率波動有一定的向下壓力。例如,央行曾讓商業銀行以美元繳納人民幣法定存款準備金。目前,中國已看到的初步結果是:人民幣升值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出口行業,貿易順差的下降將拖累整體經濟增長,導致就業壓力空前高漲;中國高達50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