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清政府及地方官吏也因《馬關條約》喪權過重而不滿,他們有的請求殺李鴻章以謝天下。
由於《馬關條約》在國民中的極壞影響,同年,李鴻章卸下直隸總督的職務,進入內閣辦事,但被規定“不得與聞朝政”。次年奉命出使俄國,訂立《中俄密約》。不久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戰爭爆發後,李鴻章到江南去參與“東南互保”,不久調充議和全權大臣,兼署直隸。在慈禧太后“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上諭批示下,李鴻章經過一番溝通與幹旋後,於1901年九月九日與列強簽訂了賠款數額令人觸目驚心的《辛丑條約》。
參與《辛丑條約》的列強就是八個出兵的國家,他們分別是:德、法、日、俄、美、英、意、奧。條約主要內容就是賠款,賠款數額之巨,創清朝有史以來最高,計白銀四億五千萬兩,相當於清政府二十年的財政總收入。這些賠款雖然要四十年還清,但是要計利息的,所以本息加起來共計九億八千二百多萬兩,再加上各省地方性的賠款,總數額超過十億兩。這些外國列強怕清政府還不上,就讓以海關關稅和鹽稅擔保。此外,列強還要清政府嚴厲治辦義和團首領及義和團運動中與洋人作對的各級官員。在北京東交民巷劃出一片使館區,並允許列強從國外派軍隊保護自己的使館;拆除大沽口到北京鐵路的全部 炮臺,並且在天津二十里以內不許駐紮中國軍隊,外國則有權在各處駐軍。在《辛丑條約》中列強沒有提出割地的要求,但這些條款已經使中國喪失了大部分主權,這時的中國已經完全淪陷為半殖民地社會。
《辛丑條約》簽訂後兩個月,李鴻章,這個在洋人面前得了軟骨病,和一系列賣國行徑聯絡在一起的晚清重臣,終於病死,諡號文忠,著作輯為《李文忠公全書》。
李鴻章想以洋務運動來興國圖強,崇洋媚外,物極必反,結果事與願違。甲午一戰,便將幾十年苦心經營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換來的僅僅是一系列賣國條約。這個歷史的教訓,是極其深刻的。
三、一代名將左宗棠
在多事之秋的晚清,出現了很多歷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如果從鎮壓農民起義方面看,他們是屠殺農民的劊子手,但他們無疑又是有貢獻於民族的功臣,左宗棠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
左宗棠,生於1812年,湖南湘陰人,家境貧寒,勤奮好學,在青年時代就立下宏圖大志,一生精忠報國。左宗棠在科舉上並不如意,僅僅中過舉人,但他才華橫溢,從小就很注意研究兵法和中國及世界的歷史、地理,他曾在自己的住處寫下了一副對聯:
身無半畝地,心憂天下;
讀破萬卷書,神交古人。
他在湖南一帶名望很大,林則徐、曾國藩等當時名流都對他頗為賞識。有一次,已經身為封疆大吏的林則徐路過長沙時,特意約見左宗棠,兩人暢談徹夜。事後,林則徐對左右人說,左宗棠是一個曠世奇才,必為朝廷所重用。左宗棠在仕途上曾得到過林則徐、曾國藩等人的竭力推薦。
太平天國時期,他曾在湖南巡撫幕任師爺。雖不足朝廷官員,卻一切軍政大事都由他主持,被稱為“晚清諸葛亮”。在左宗棠的主持下,湖南省城長沙才沒有被太平軍攻破。後來他終於得到清廷的重用,被任命為閩浙總督,鎮壓了浙江、福建境內的太平軍。在任閩浙總督期間,左宗棠創辦了福州船政局,也開始洋務興國之舉,該廠由鍊鋼廠、船廠和學堂三部分組成,但工廠尚未建成,左宗棠便調往西北鎮壓農民起義去了。
1855年,雲南回民首領杜文秀在大理縣起兵反清。1856年,陝西回民首領任五在渭南縣起兵反清。同年,甘肅回民首領馬仕龍在金積堡(今金積縣)起兵反清。面對日益壯大的回 民大起義,清政府派荊州將軍多隆阿前去鎮壓,但多隆阿屢戰屢敗,後來在戰役中殞命。於是清政府又調左宗棠任陝甘總督,負責平定回民起義。1868年,陝西反清軍首領董福祥投降,七年之久的陝西回變宣告結束。平定陝西后,左宗棠揮師西征,進入甘肅,攻擊馬仕龍部。甘肅從東到西兩千四百里,戰線頗長,馬仕龍的力量也不算小。在左宗棠的指揮下,1870年,清軍攻陷金積堡。1873年,攻陷伯碾(今樂都)、肅州(今甘肅西酒泉),從而平定了陝甘回民起義。
在這一時期,新疆也發生了大規模的回變。1864年,陝西回變首領之一妥明,流竄到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參將索煥章與妥明一個鼻孔出氣,伺機造反。都統平瑞向迪化徵收捐稅時,奇臺縣稅務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