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片一天不禁,人民便一天不能安寧,統治階級的政權便有傾覆的危險。在這緊要關頭,道光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鴉片走私活動最猖獗的廣東禁菸。
林則徐,福建侯官縣人,出生於一個下層知識分子家庭。傳說在林則徐降生的時候,新任的福建巡撫徐嗣曾,正好乘坐一頂大轎,在侍衛隨從的簇擁下,從他家門口經過,林則徐的父親認為這是個好兆頭,便給兒子取名則徐,希望他長大後能像徐嗣曾那樣讀書做大官,光宗耀祖。
林則徐四歲入私塾,七歲開始習作,他聰明早慧,十三歲中秀才,十九歲中舉人,二十七歲中進士,他歷官十四省,任過監察御史、布政使、河道總督、巡撫、總督和欽差等官職。
1839年三月,林則徐到達廣州後,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懲辦不法官吏,曉諭外商呈繳鴉片。當時,英國商人根本無視中國政府的主權,廣東當地群眾群情憤怒,很多群眾來到英國使館前,要求公使義律交出逃到這裡的大鴉片販子顛地,石頭和瓦塊成了中國老百姓的武器,紛紛投向英國使館院內,林則徐領導的禁菸運動在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終於迫使英美煙商繳出鴉片一百一十多萬公斤,從六月三日到二十五日,虎門海灘燃起熊熊大火,所有鴉片當眾銷燬,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它表現了我國的民族尊嚴和浩然正氣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三、第一次鴉片戰爭
“虎門銷煙”以後,林則徐下令恢復了中英貿易,但堅決禁止鴉片輸入。他對外國商人實行了“奉法者來之,違法者去之”的方針,任何國家的商船,只要不夾帶鴉片,都允許進口。
而義律則利用各種機會擴大事態。他下令英國商船一律不準進口做買賣,並要求英國政府派兵,準備武力解決。1839年七月,在九龍的尖沙咀發生了英國水手行兇傷人事件,村民林維喜被重傷致死。林則徐要求英方交出兇手,義律無理拒絕,並於九月率英艦闖進九龍藉機挑起戰事,炮擊九龍山口,中國方面予以還擊,打退英艦進攻,此為九龍之戰。十月,義律又率英艦闖人珠江口,在穿鼻洋阻攔英國商船,並與中國水師接戰,這就是穿鼻之戰。此後,英軍在十天之內六次進犯中國軍隊的駐地,均被擊退。
1839年十二月,道光帝在接到穿鼻之戰的奏報後,命令停止中英貿易,1840年一月,林則徐奉旨宣佈斷絕中英貿易。
而英國資產階級挑起侵略戰爭蓄謀已久,禁菸問題成了他們發動戰爭的導火線。早在1832年,英國船隻“阿美士德”號就來到中國測量沿海港灣的船道,調查沿海港口的情況,並繪製成圖。同時,對中國的軍事、政治和經濟進行刺探。1835年,該船船長鬍夏米向英國政府提出了武裝侵略中國的建議,並提供了具體的作戰方案。
於是虎門銷煙事件一傳到英國,英國內閣便於1839年十月一日召開會議,作出了“派遣一支艦隊到中國去”的決定。1840年二月,英國政府任命曾在好望角艦隊擔任總司令的海軍上將喬治·懿律和商務監督查理·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四月英國議會正式透過了發動侵華戰爭的決議案,六月,一支由四十八艘艦船、五百四十門大炮和四千名士兵組成的遠征艦隊,從印度侵入中國廣東海面。一場由英國資產階級挑起的,“旨在維護鴉片貿易而發動的對華戰爭”正式爆發。
戰爭從1840年六月下旬開始到1842年八月下旬結束,歷史上稱為“第一次鴉片戰爭”。戰爭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840年六月下旬英軍封鎖珠江口開始,至1841年一月義律釋出《穿鼻條約》為止,歷時七個月。其過程是:
英軍到達中國海面後,對廣州進行了封鎖,廣州軍民在林則徐的帶領下,對入侵英軍已嚴加防備,懿律見無隙可乘,調轉船頭,率兵北竄。七月,英軍進犯福建廈門,新任閩浙總督鄧廷楨已有防備,英軍也未能得逞。英艦又繼續北駛,進犯浙江,攻陷防禦薄弱的定海。接著又部分兵艦北上,於八月到達天津白河口,懿律在這裡遞交了英政府給清廷的照會,英國在照會中提出賠款、割地、自由貿易等要求,並聲稱,如不答應,將“相戰不息”。
定海的失陷使清廷大為震動,道光帝十分恐慌,決定對英軍實行籠絡政策,寄希望於和談,並派直隸總督琦善前往天津白河口,與英軍談判交涉。琦善在交涉中屈膝求和,他表示:林則徐等人在廣東查禁鴉片“操之過急”,實屬“辦理不善”,一定要“重治其罪”,希望英軍退回廣東具體談判,保證能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