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豐大業在路上公然向天津知縣劉傑開槍,擊傷劉的隨從高升,這激起了民眾極大的義憤,當場將豐大業打死,隨後憤怒的群眾放火焚燒育嬰堂,搗毀法、美、英等國教堂及領事署,並打死外國教士、商人及官員多名。
事後,法國立即向清政府施加政治壓力和軍事威脅,並聯合美、英、俄、德、比、西諸國,一起向清廷提出抗議,各國軍艦集結於天津海口示威,強令清政府鎮壓爰國群眾,懲辦地方官員,並揚言:“十數日內再無切實辦法,定將天津化為焦土。”
於是清政府一面派崇厚為欽差大臣赴法國“謝罪”,另一面又命令曾國藩火速去天津查辦。曾國藩生怕得罪洋人,一味避戰求和,定下的查辦方針是“但和局之速成,不顧情罪之當否”,即只求儘快達成妥協,保住“和局”,顧不了什麼是非曲直。結果,天津知府和知縣被革職、充軍,並逮捕了很多天津愛國群眾,其中,二十人被判死刑,二十五人被流放,同時,還向侵略者賠償四十九萬七千兩白銀。
曾國藩的軟弱投降政策,激起了全國的一致聲討,就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南會館的功名匾額摘下來打碎,燒成灰燼。同年九月,在國人的一片“賣國賊”的唾罵聲中,曾國藩又調任兩江總督。1872年三月,曾國藩在南京死去,時年六十一歲,曾國藩死後,被清廷贈“太傅”,諡“文正”,所著重要文章集為《曾文正公全集》。此外,有《手書日記》、《曾國藩家書家訓》、《曾文正公集外集》等。
曾國藩信奉經世之學,他曾說: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及至後來,他位處顯要,仍抱定“拼命報國,側身修行”的宗旨。他在見慈禧太后時,發現了慈禧貪權而實無多大本事的真相後,十分難過,在給政治盟友胡林翼的信中說:“默觀天下大局,萬難挽回,待與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養幾個好官,以為種子。”
曾國藩律己甚嚴,每日躬身自省過失缺點,以求日有所進,這種嚴格的自省精神,也流露在他給父母、兄弟、子女的書信裡。他在訓誡晚輩時,總是教導他們要節儉、勤奮、廉潔。他致力於復興理學,非常相信主觀意志的作用,有時他把自己一生成功的原因歸結為“堅忍”兩個字。
曾國藩在民間,就兼有“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頭”、“曾屠戶”、“曾國賊”的稱號。章太炎曾經說,對曾國藩,“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命以英雄誠不虛”,斥為“民賊”亦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這可作為我們今天認識這個歷史人物的一個參照。
二、洋務大師李鴻章
李鴻章,生於1823年,本名章銅,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修。1853年,李鴻章回籍辦團練,以對抗捻軍和太平軍。1858年到江西入曾國藩幕,成為曾國藩的門生,襄辦營務。1861年奉命編練淮平,很受曾國藩賞識。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因表現突出,被清政府任命為江蘇巡撫。出任巡撫的時候,他把從安徽招募的淮軍也帶到了上海,買了一批洋槍洋炮,又僱用了一批英、美、法的軍官和士兵當教官,讓他們教淮軍練習洋操和使用外國武器,打算把淮軍訓練成一支新式軍隊。
但是淮軍人數很多,槍炮彈藥全靠從外國購買,沒有那麼多錢,李鴻章想,如果能把製造槍炮彈藥的機器買過來,僱用外國工匠,用本國的原料,自己製造軍火,不就省錢了嗎?這時,有一個名叫馬格里的英國軍醫找到李鴻章說:“我學過製造軍火,還會訓練軍隊,聽說你想自辦軍火,我願意效勞。”
李鴻章正求之不得,連忙說:“那太好了,從今以後,你在我這裡當軍官,負責教練槍隊,我再給你一筆錢,籌辦開設一個兵工廠。”
不久,一個專門製造彈藥的工廠在松江的一座廟裡開辦起來了。李鴻章還設立了上海制炮局,從香港買回制炮機器,又招募了一些英、法兩國的工匠,開始製造“幵花炮彈”和一種叫“自來火”的引火器。淮軍將領韓殿甲還帶領一批中國工匠進局學習各種技術。後來,淮軍打敗太平軍,佔領蘇州,李鴻章又把馬格里辦的兵工廠遷到蘇州,進一步擴大規模,成了蘇州制炮局。馬格里透過關係,購買了一套外國艦隊解散後遺留下來的製造和修理各種武器的機器裝置。這樣,子彈、榴彈、信管、雷管、迫擊炮和步槍都陸續造了出來。
1865年,李鴻章被提升為兩江總督,移駐南京,他又把蘇州制炮局遷到南京雨花臺附近,改名為“金陵製造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