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2/4 頁)
:“這行轅中共有三個積穀倉廒,約有四千五百餘擔穀子,儘可用以賑濟,只是朝廷定例極嚴,必須先經奏明,方才好開倉動支。此刻若就奏上去,也須六天工夫方能接到旨意,那裡等得及?若不先奏明,擅自賑濟,將來如皇上不答應,那個賠得起?”濟公道:“這皇帝以愛百姓為主,比不得無道之君,大人若能開倉賑濟,吾和尚料定他必然歡喜不勝,贊大人辦事能幹,非但不責備,而且好望升官晉爵,大人倘若拘執成例,先奏後賑,一者百姓都要餓死;二則皇帝也必定要怪你辦事無能,不知緩急的。”張大人聞言,半信半疑道:“聖僧,我這功名非是容易得來的,不知吃了許多辛苦、許多艱難,方能到這地步,若為此得罪,丟去這個功名,豈不可惜?所以吾要步步穩著,不敢造次。”濟公道:“我和尚從來不說欺人之語,吾說沒事準沒事的。大人與我有緣,辦的事也不少了,大人自己想想,我和尚有欺騙大人,把圈套給大人鑽的嗎?”張大人忙搖頭道:“聖僧說那裡話!我蒙聖僧搭救,才能彀安安樂樂,太平無事。人非草木,心中不知感激到什麼田地哩,那個說鑽圈套兒呀?”濟公道:“大人從前既聽吾說話不曾吃虧,今天就應該大著膽子試試,看吾和尚的計較到底差不差?”張大人一想:這官場公事是吾們做官的作家,你們做和尚的雖是佛法無邊,本領強大,究屬是個門外之漢,不知其中體例。這開倉賑濟的公事,國帑攸關,是個極大極大的大事情,宋朝自開國以來,從來沒個人敢先賑後奏的。吾若一開這個定例,嗣後做官的都要借賑濟為名,把倉谷搬到自己家裡,隨後只須上一奏章,報銷罷了,皇上那肯答應?想到這裡,濟公笑道:“大人的疑心也不差的,但凡事只須辦的得法,說話只要說的圓通,沒有不成功的。這件事吾和尚料得定當,大人若要不信,吾和尚先把案章寫出來給大人瞧瞧,大人自可放心了。”張大人聞言大喜道:“這奏章如何措詞,吾在此想了半天想不出來,聖僧既然有了,就請寫出來,待吾請教請教,只須措詞得體,未始不可。”
濟公聽罷,就取文房四寶,鋪紙磨墨,揮毫直寫,不到片刻,已經寫完。張大人在旁,瞧他用筆如飛,略不思想,自忖道:“這和尚能為真不小,非但法術無邊,而且文筆敏捷,真正令人佩服。”濟公寫罷,投筆於案上,笑嘻嘻取了那稿遞過張大人手中道:“大人請瞧瞧,不知道奏稿能用不能用?”張大人接來一看,但見上面寫著道:欽差大臣、奉旨查辦事件臣張 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奏皇帝陛下:竊臣奉旨巡查,於四月二日至鎮江對岸之平望鎮口駐紮,調查案卷,檢察官方。不料才及二旬,忽於二十二晚二鼓時,江水驟漲六七丈,平地水深丈餘,周圍四五十里一片汪洋,人口家產盡被飄沒,慘不忍言。臣目睹情形,立施救濟,顧一時匆促,措手不及,只救得數百十人,不及百分之一。
幸地勢稍高,樹林茂密,或升屋而得免,或揉樹而幸生、然事起倉卒,不及攜糧,時更久長,無處得食,叫號待斃,力盡聲嘶。臣惟念百姓皆陛下之赤子,苟有疾苦,猶且時加存問,以恤艱難;而況遭此大厄,死在呼吸之時,焉有不色然動心,亟加拯救哉!臣謬膺重寄,職在民生,倘乘群黎垂斃,充耳不聞,則身伏斧鑕,不足蔽辜。為敢上體陛下好生之德,下念窮民無告之形,因時度勢,暫假權宜,即將臣衙內三倉碾米煮飯,親坐瓜舟,身冒風浪,遍歷受水之區。凡遇被難之人,即施以三日之糧,俾以充飢,借俟水退,凡用谷共○○石。查國家定製,地方食谷及公款一切,官吏有管理之責,並無擅動之條。臣急於救民,無暇顧及,甘冒死罪,為陛下布如天之德。願陛下立加臣刑,以戒擅權之漸,臨穎戰兢,不勝待命之至。臣謹奏。
張大人看罷,霎時歡喜的心花怒開,拍案大叫道:“這奏章措詞婉轉,不激不隨,我幕中老友也沒這種妙筆,照這奏章上去,沒有不準的。聖僧非但佛法無邊,而且文思大妙,真是天下古今第一個人,我就照你罷。”說罷,就分付家人,到外傳進闔轅人役,開倉斛米。不到一刻,斜了三百石在庭中。陳亮道:“師父,你把這米去賑濟,還是用生的呢,還是煮熟的?”濟公未及回答,張大人在旁聽了,“啊喲”一聲,又生出一件難事來。此後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七十二回 弄神通草谷變白米 濟飢渴魚鳥送酒菜
話說張大人派人把倉谷搬出,共計三百石,在倉外庭中量外,濟公同雷鳴、陳亮也在旁邊。陳亮見未碾的草谷,一問濟公,就把張大人提醒,“啊喲”一聲,回頭對濟公道:“聖僧,我有件難事請教你。”濟公道:“是什麼事?”張大人道:“此刻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