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
1、1 庇身所的型別
這取決於當地的自然條件、原材料取捨的難易以及計劃中何時使用等等。若僅作臨時用,只需拼湊庇身之所即可。如果你準備在庇身所裡生活一段時間,同時等待救援,在時間和精力允許的範圍內構建一個長期的庇身居所。
對於準備親自跋涉、尋求出路的求生者來說,可在途經地修搭臨時的庇身帳篷。如果庇身帳篷足夠輕便,而且有跡象表明沿途向前可能會沒有適宜的搭建材料,我們甚至可以將它隨身攜帶。
如有病人或傷員,應修建永久性的居留所,作為恢復健康前的休養場所。如果天氣持續惡劣,永久性的居所也是需要的,在等待的日子裡,你可以收集裝備和食物。
臨時庇身所
如果缺少搭建材料,可以因地制宜,例如利用懸崖下的突出物、斜坡等天然有利因素。如果身處大片的開闊地帶,可以揹著風坐下休息,在背後堆集各種物品防風。
簡陋庇身所
高大喬木的大樹枝有時會被狂風折斷,但仍牢靠地連在樹幹上。利用它們可搭建簡陋的庇身所。但是要檢驗樹幹與樹枝的連線處是否足夠牢固,以免瞬時落下時砸傷自己。用一些細枝編進大樹枝上,可以增強防風效果。針葉樹會比闊葉樹更有效,只需較少的編織就會達到理想效果。
將折斷的大樹枝綁在樹木的樹幹分杈上,可以產生類似效果。
樹根庇身所
倒地樹木伸展的根冠及其固著的泥土是很好的搭建材料——如果角度恰好合適的話,可以起到防風的效果。根冠空隙處可以進一步編織或填埋加工。這類庇身所為進一步用其他材料搭建更精緻牢固的住所提供了基礎。
利用天然凹坑
淺坑也會有部分擋風效果,並且使得你進一步搭建庇身所時會省許多力氣。但必須採取措施,讓附近的流水改道。如果凹坑位於斜坡上,這就更為重要了。否則下雨時你會發現自己生活在小水池裡。
為了防雨保暖,坑頂要加以遮蔽。先在坑四周橫向搭建一排結實的棒狀樹枝,在其上中部縱向放置一根圓木,枝條、小棍的一端搭在圓木上。使得棒狀樹枝相互擠緊讓雨水順著一邊流淌。還可用泥巴、細枝和樹葉加強防雨效果。
利用倒地的樹幹
如果倒地樹幹的方向恰好與風向垂直,那麼可以利用它來防風,可以在背風處挖一凹坑,坑上可以搭建棚頂。
排水與通風
在棚的四周挖好排水溝可以使棚內保持乾燥。對於簡易的庇身棚,只要不是完全封死,通風應該沒問題。
利用石塊的庇身棚
如果棚裡體積較大,不僅僅能躺下,還能坐起,甚至在棚內活動,那無疑會舒適許多。所以要在坑的四周壘起石塊以增加棚高,用泥炭、樹葉和泥填充石塊間的縫隙。加上頂蓋後,即便大雨傾盆,也可以有乾地居留了。
利用小樹苗的庇身棚
尋找兩排合適的樹苗,除去彼此間的障礙物,將對應的樹苗上部綁在一起,構成帳篷的支架,蓋上篷布,用石塊或圓木壓住底邊,帳篷就搭成了。
也可以用易彎曲的枝條插在地上替代樹苗的功能。
如果沒有帳篷布,選擇較矮的小樹苗,用枝條把它們編織在一起,並用泥炭和蕨類加固。
庇身棚所用的覆蓋物
防水雨披、地膜、塑膠布或帆布等都可以用作庇身棚頂的覆蓋物。圖a主要利用自然條件,圖b搭建成背風的三角形帳篷。如果覆蓋物足夠長,可如圖c那樣,將多餘部分沿下坡的方向折向內面,這樣可以避免地表水流進棚內。在棚中躺下休息的地面上,一定要鋪上乾燥的野草或蕨類,以免受潮。
只要傾角比較大,編織緊密的帆布即可擋住絕大部分雨水,儘管並非絕對不滲水。將大小相差無幾的帳篷套在一起,效果會更好。注意:在去除帳篷頂上的積水時,不要觸及帆布內表面。
圓錐形帳篷
一種著名的印第安人帳篷,別的種族也曾使用。將三根或更多的圓杆一端綁在一起,形成圓錐頂點,是最快最簡單的搭建法。圓杆另一端斜插入地面中固定。可用獸皮、白樺樹皮或防雨布覆蓋。
圓杆間夾角增大,帳篷內的面積即會相應增加,不過帳篷排水會略加困難。
傘形帳篷
把降落傘中央部分懸吊,傘緣固定於地面即可。
降落傘及其類似物可以直接覆蓋在圓錐形支架上。但將傘頂懸吊於樹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