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第3/4 頁)
還是比較平緩,又不是極高之地,我軍全部為騎步兵,能發揮出良好的機動效能來!”蘇定芳上前說道。
這次出征序列中連一萬餘的步兵都是配置了戰馬,特衛更不用說,全軍一萬二千餘人,戰馬卻有近二萬匹,而且都是耐高原環境的青驄馬。
侯君集聽了諸將的話,卻也不言語,而是走到帳上掛著的巨大的作戰地圖前,沉思起來…
第三卷 兵鋒 第一百一十七章 準備出擊
諸將把眼光都集中在盯著地圖不語的侯君集身上。知道面對諸將的意見,身為主帥一定要考慮更多。
沉思了好一會的侯君集終於轉過身,面對著諸將道,“我們所探知的情報,各位都已經知曉了,覺得有何不對的地方嗎?”
“大帥,末將覺得吐蕃人各軍的安排,有些過於異常,!”李業詡道,接著講出了他的疑慮。
依所提供的最新情報上看,被稱作吐蕃名將的尚贊和尚結兄弟倆帶領約七萬人馬作為整支吐蕃大軍的前鋒,行在最前面,另一名吐蕃將領贊聶率中軍八萬,行在尚贊兄弟的左後方,棄宗弄贊和祿東贊親率二十餘萬的大軍作為後軍。
尚贊兄弟部和贊聶部隔著一座山前後行進,兩部間隔距離近三十里,這兩軍相互呼應著前進。但有一點特別的是,這兩部與後面棄宗弄贊親率之部有近百里之遙,如此的佈置讓剛接到情報時的李業詡有些不解。一般來講,都是中軍兵力最多,且與前後軍保持可以快速支援的距離。主帥也都基本處於中軍位置。
吐蕃人為何設定如何雄厚兵力的後軍,並由棄宗弄贊和祿東贊親自率領,且與前面兩軍相距如此之遠?棄宗弄贊是考慮前軍和中軍遭到襲擊後,後軍能快速支援?但這樣的距離也太遠了,百里的路程,戰馬奔跑至少要個多時辰,這個時間,一場突襲的戰役可能都要打完了,因此不可能是策應戰略!
在高原上行軍,一般選定了路線基本不會去改變,探查的路線都是證明大部人馬能通行的,若選擇其他線路,周邊環境異常惡劣,或者山勢陡峭,有懸崖峭壁,不一定能透過!前後軍如此之遠,吐蕃人就沒想到過對手會伏擊或者偷襲他們一部?或者棄宗弄贊根本不懂行軍佈陣之道?
還是吐蕃人防著萬一戰局不利,棄宗弄贊和祿東贊可以率軍搶先逃離?
還有一種可能是吐蕃人要分兵出擊?想到這,李業詡心裡彷彿閃過一道亮光。
棄宗弄贊還真有可能在高原上分兵,一部往青海方向攻擊,一部往劍南諸州攻擊!三十五萬的大軍,攻擊一個方向太擁擠了。
前面所傳回來的情報中是還沒分兵這方面的報告,但後續的情報中會不會有此情況發生,還是個未知數。
一想到分兵,李業詡心裡一顫,有想冒冷汗的感覺。朝廷所派遣的大軍都集中在這個方向上,邊境諸州只有一些邊兵駐守。面對數量眾多的吐蕃人攻擊,如何防守?
“吐蕃人的行動會不會有什麼變化,分兵攻擊其他地方,這是末將所擔心的,!”李業詡最後說道,“我們現在的情報無法做到實時傳遞,剛剛通報的情報都是在兩天以前吐蕃人的動向…”
六七百里之遙的敵軍情報能在兩天內送達,在高原上這是異常難得的事,但無法實時掌握吐蕃人的動向,李業詡還是不太滿意。
侯君集聽到也是心裡一凜,這也是他剛才看到情報覺得有些不對的地方,他所擔心的正是這個。
“大帥,我們要防止吐蕃人從不同的方向攻擊我們附近的州縣,!”牛進達道,“吐蕃人對這一帶地形較為熟悉,有諸多條行進路線可以選定,所以我們要多做考慮和防備!”
牛進達年齡也是不小了,當年與程知節等人一道從王世充手下歸降,作為秦府舊人,一直得到重用。在平定劍南諸州獠人的叛亂上,頗有戰功。劍南一帶的地形他很是熟悉,這也是這次出征有他份的原因。
牛進達對李業詡所提供的這些情報的精確性一直有所懷疑,想不出來這位年輕的將領是用什麼手段偵探到的,說話間並沒把李業詡所提供的情報太當回事兒。侯君集未到位時,由李業詡領檢校大總管,還甚是不服氣。雖然李業詡在青海之戰中所立戰功極大,但他總是以為,那是憑著李靖給予其的機會才有這樣的戰績。
“李副帥,你即命令你的部下,繼續探聽情報,若有變化,立即報告本帥,並立即通知松州、扶州一線,做好防備,這些州城牆高大,城池周圍地形險要,吐蕃人並沒太多攻城的器械和經驗,只要州兵不出城,吐蕃人一下子奈何不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