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3/4 頁)
次領兵初征,所施的戰法和取得的勝利也大感滿意,甚至出乎意外之外,只是面對李世民的誇獎,也不得不謙虛一下。
“藥師不能心急,好的戰將都是慢慢磨礪出來的,”李世民得意地大笑著說道,“此戰也鎮住了那些蠢蠢欲動的部落,除了吐谷渾,至今,靈州之北,再無異動,我大唐兵威之盛,天下間何人敢與相抗之?!”
“我大唐國勢日盛,全因陛下聖明,用人得當,群臣齊心,百姓擁戴,”一旁的候君集也趁機拍記馬屁,“那小小的吐谷渾,定會懾於我軍威,而不敢再造次的!”
一通吹牛打屁後,殿內幾個人都是眉開眼笑。
“陛下,此戰後,一路回程時微臣想到一些事兒,”李業詡站起身說道,趁熱打鐵,眼前的李世民心情不錯,得把回程路上一個考慮良久的現實問題說說。
“哦?!賢侄還有什麼想法要和朕說?”李世民止住笑,一臉嚴肅地看著李業詡問道。
李靖看著李業詡卻是滿臉疑惑。
“陛下,”李業詡看了眼李靖,面對李靖質疑的眼神有些惶然,但還是把一路回程時想到的問題說了出來,“其實,有一個問題微臣一直想不明白,北疆為何一直不太安寧。”
“哦,這問題朕也非常頭疼,北邊之患,終未能完全消除,你有何看法?”李世民稍一遲疑,反問道。
這話題也引起了在座的李靖、李道宗和候君集的興趣,幾個人都以一副探詢的眼神看著李業詡。
“那微臣就說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若有唐突之處,請陛下莫怪,”李業詡被眾人盯的有些不自然,稍顯緊張地說道。
“你說,朕不會怪你。”
“微臣以為,北胡士兵天生是為打仗而生,他們是馬背上的民族,馬術精湛,馬上功夫十分了得。如今北邊的戰爭,還是以騎兵出擊為主,若不考慮將帥的因素,士卒騎射功夫的強弱,還有馬匹數量和質量的高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方士卒兵源多在中原內地,平時以農耕為主,相比較北胡士兵,單兵素質上顯得弱勢;且我大唐能牧馬的地方又少,馬匹的數量和質量相比較也都處於弱勢,這些差異不是短時間而能改變的,北胡各部落有這方面的優勢,他們的騎兵能快速機動,所以也就時常侵擾我邊民。”
幾位大佬靜靜地聽著,沒有插嘴。
“如何消除我方的弱勢,除了訓練士卒,改善馬匹的數量和質量外,將帥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一個領軍將領的戰略意識,往往決定戰爭的成敗。祖父在以往的征戰中,往往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講究的是一個快字,快字包含快速,出其不意,兵不厭詐,奇兵更能出效果,讓對方騎兵的快速機動失去優勢。而我們這些年幾次出征,從長安出發,勞師遠征,已經失了先機,快速突擊已經打了折扣…不僅形勢上有所不利,而且後勤、給養供應上也非常困難,戰線拉長,作戰週期漫長,兵員及後勤消耗增多,這是我方一個致命的弱點。”
“此次出征,靈州以北,我方曾經攻佔的地方,並未見我大唐一兵一卒駐守…微臣以為,若在新佔之地適合居住的地方修城築地,駐軍把守,若有戰事,即可快速做出反應,築有城池,派遣官吏駐守,墾荒放牧,再移民居之,久之,即成為我朝新州府,我方的影響力大增,如此新佔之地便會穩定下來。若我方站穩腳跟,那這些地方,將成為我大唐新的永久的國土,也將成為穩定的後勤之地和反擊北胡入侵的前哨,從此地派出的軍隊,反擊北胡的入侵,那將會縮短許多的距離,還有後勤糧草的供應。”
“可是北胡之地,大多地方並不適合百姓居住,”李世民皺皺眉說道,當初有人提出過這個建議,但朝中佔據多數的大臣們都是反對的。
“北胡之地,雖然處於高寒地帶,但也肯定有許多能居住的地方,不然,胡人何以生存?”李業詡很堅信地說道,後世北方不是有那麼多的大城市嗎?
“賢侄,說的有理,繼續說,”李世民想了下,沒在這個問題上多問,催促道。
“是,陛下,微臣覺得,我們現在所採取的戰略是,防守反擊,平時在邊州以防禦為主,有敵來犯了,才起兵反擊,這種戰略,在先期,往往不能掌握主動,而此時往往已經有邊境州府被敵攻佔,非常多的百姓遭受傷害,家園被毀,家破人亡…”
“因此,微臣以為,得先發制人,消除敵患於蔭芽之中,方為上策。進攻乃是最好的防守,以戰---才能止戰,若以一支或數支精銳強大的快速機動部隊,主動出擊,攻擊我方敵人或者潛在的敵人,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