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眾的目光,誰不注在此人身上。仔細一看,乃是淮陰人氏,治粟都尉姓韓名信的便是。不由得出人意外,一軍皆驚。韓信上登將壇,向北肅立。就在響過行雲一片悠揚受樂之中,只見執禮官朗聲宣儀:“第一次授印,第二次授符,第三次授斧鉞。”
都由漢王親自交代,韓信一一拜受。漢王復面諭道:“閫外軍事,均歸將軍節制。將軍當善體我意,與士卒同甘苦,無胥戕,無胥虐,除暴安良,匡扶王業。如有違令者,准以軍法從事,先斬後奏。”說到末句,喉嚨更加提高,有意要使眾將聞知。
眾聽見,果然失色。韓信當下拜謝道:“臣敢不竭盡努力仰報大王知遇之恩!”漢王聽了,忙問韓信,究以何策,可成大業?韓通道:“現今上策,只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使他們不備。”漢王一聽韓信所言,正與張良暗暗相合,自然大喜。乃擇定漢王元年八月吉日,出師東征。諸將此時已知韓信確有大將之才,也無異辭,大家情願隨著韓信,替漢王奪取天下。
此時雍王章邯聞知漢王已拜韓信為大將,親自同了韓信正在督修棧道,不日出兵。他便大笑道:“既想出兵,何以又燒棧道?現在修造,不知何年何月,方能修成。真笨賊也!”說完,又問韓信何人,左右忙將韓信的歷史對他說明。他復大笑道:“胯下庸夫,有何將才?”於是毫不防備。一日,忽有陳倉的敗兵,逃至廢邱。報稱漢王親率大軍奪了陳倉,殺死戍將,即日就要攻至此地來了。章邯至此,方始大大地著急起來。趕忙引兵迎戰,哪裡是漢兵的對手,一敗二敗,早已敗到廢邱,他的長子名平,本守好畦地方,也被漢兵擒去。章邯正待向翟塞二王處討救,漢兵已是蜂擁而至,無法抵敵,自刎而死,雍地盡歸漢有。漢王便乘勝移兵轉攻司馬欣、董翳二人。二人一聽章邯敗死,自知決非漢敵,只得投降。三秦地方,不到兩月都歸漢王。項王的第一著計策,已完全失敗了。趙相張耳,西行入關,正值漢兵平定三秦,也既投順漢王。漢王兵力,因此益強。項王前聞齊趙皆叛,已是忿恨。此時又知三秦失去,已成漢屬,不由得大肆咆哮,急欲西向擊漢。一面命故吳令鄭昌為韓王牽制漢兵,一面使蕭公角,率兵數千,往攻彭越。彭越擊敗蕭公角,項王更為大怒,自思彭越小丑何能為力,必是仗著齊王。欲除彭越,不得不先除齊王。於是既欲攻漢,又欲攻齊。
可巧張良給他一信,說的是漢王失職,但已收復三秦,仍是為的前約,如約既止,決不東進。惟有齊梁蠢動,連同趙國,要想滅楚等語。這明明是幫助漢王,要使項王攻齊而不攻漢,好叫漢王乘隙東進的意思。誰知項王有勇無謀,竟被張良一激,真的先去攻齊。張良得信,忙親自去告知漢王,且為漢王劃策東行。漢王乃使從前誤當他是蕭何所追回的韓信那個韓庶子信領兵圖韓,許他俟韓地平定後,即封他為韓王。那個韓庶子信,奉命去訖。張良又欲從韓庶子信東去,漢王堅留不放,始居幕中,並受封為成信侯。漢王復遣酈商等,往取上郡北地,俱皆得手。再使將軍薛敺王吸,引兵前往南陽,會同王陵徒眾,東入豐沛;迎取太公、呂雉全家之人入關。王陵亦是沛人,素與漢王相識,頗有膽略。漢王因他年紀較長,事以兄禮。及起兵西進,路過南陽,適值王陵亦集眾數千,在南陽獨樹一幟,漢王因遣人招請王陵。王陵當時尚不甘居漢王下,託辭不往。此次薛、王二將復奉命去約王陵,王陵聞漢王已得三秦,其勢非小,始決意歸漢。且有老母在沛,正好乘此迎接,脫離危機,於是合兵東行。到了陽夏,卻被楚兵攔住,不得前進,只得暫時停駐,派人報知漢王,那時已是漢王二年了。漢王得薛、王二將報告,本擬既日東略,又因項王兵威,尚未大挫,正是一個勁敵,未便輕舉妄動。所以正在廣為號召,思俟兵力十分充足的時候,方敢啟行。
那時項王一面攻齊,一面密令英布,照計行事,不得有違。
英布接了這道密令,不禁大費躊躇。因為依了項王之命辦理,必召惡名,不依項王之命辦理,又是違命。想了半天,與其仗義違令,立攖項王之怒,自己王位便要不保,寧受身後罵名,到底圖了眼前的安穩。這就是威力戰勝天理,世人大都如此,也不好單責英布。那麼究竟是一件什麼大事呢?不佞要將它說得如此鄭重,閱者細細看了下去,便知真的有些鄭重。原來義帝自從被項王逼出彭城,要他遷都長沙郴地。可憐他手無寸鐵,部無一兵,哪敢不依。無如手下的隨從,皆戀故鄉,不肯即行起程,捱了許久,方始乘舟前進。又因大家看他不起,今天行五里,明天行十里,走走停停,走了半年,剛剛起過九江。這個九江地方,乃是英布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