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移交法軍之前,暫時交出亞歷山大里亞;法軍將控制目前所佔領的一切地方;法軍可以在皮埃蒙特境內自由通行,並有權在瓦倫察渡過波河;地方警察必須解除;正規軍要分駐各地作為警備隊,無論如何不得引起法軍不安。這些條件遭到撒丁代表的嚴辭拒絕,會場氣氛十分緊張,談判一度陷入僵局。最後,拿破崙充分發揮他的外交才能,利用法軍的勝利不斷地對撒丁代表進行威脅,施加壓力,終於迫使他們接受了全部條件。當天中午,雙方正式簽署了停戰協議。這樣,皮埃蒙特,這個通往義大利北部的大門,在不到一個月的短短時間裡,就被拿破崙開啟了。撒丁國王,這個曾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兩兄弟的岳父,感到女婿的事業和自己的威嚴同樣掃地蕩盡,在簽署凱拉斯科停戰協議後數日,便抑鬱而死。
4月26日,拿破崙在凱拉斯科又一次向士兵們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說。他說道:“士兵們,你們在15天內取得了6次勝利,繳獲了21面軍旗和55門大炮,攻克了許多堅強的陣地,佔領了皮埃蒙特最富饒的地區,俘虜了15000名敵軍,殺傷敵人1萬多名。……你們什麼都缺少,卻補充了一切。你們沒有大炮,而打了勝仗,沒有橋樑而渡了河,沒有鞋而急行軍,沒有酒和經常沒有面包而露營……。士兵們,祖國期望你們去取得重大成就,你們不會辜負祖國的期望吧?你們還有許多仗要去打贏,許多陣地要去奪取,許多河要去渡過。你們當中是否有人勇氣低落了呢?沒有!我們所有的人都要確立光榮的和平……,我們所有的人都希望,在回到自己村子的時候,能說上一句:我曾經在戰無不勝的義大利軍團作過戰。”士兵們的尊嚴和榮譽感被激發起來了。這支曾經是衣衫襤褸、半飢餓的、士氣低落和紀律渙散的軍隊,在拿破崙的帶領下,已成為一支所向無敵的優秀軍隊了。現在軍中再也無人懷疑拿破崙的權威和指揮能力,將領們最初對拿破崙的妒嫉和不信任也一掃而空,拿破崙獲得了部下誠懇的信仰與合作。
洛迪戰役
法軍在皮埃蒙特的勝利,使得北義大利戰場的戰略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奧地利人在義大利陷入了孤立境地。拿破崙決定,充分利用協議給他提供的一切有利條件,把戰爭推向奧地利在北義大利的屬地——倫巴第。
4月底,博利厄親自率領一隊騎兵突襲了亞歷山大里亞、托爾託納和瓦倫察三個要塞,但遭到失敗。博利厄慌忙率領主力退守波河北岸,企圖憑藉波河擋住法軍直趨倫巴第首府。拿破崙為了渡過波河,採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欺騙措施。在凱拉斯科停戰談判中,拿破崙“鄭重其事”地提出,撒丁必須無條件地向法軍開放瓦倫察渡口,並且將這一要求故意透露給博利厄元帥。緊接著,又命令馬塞納、奧熱羅、拉哈平等分別率部隊進駐托爾託納、亞歷山大里亞和伏赫拉等地。5月3日,拿破崙將法軍大本營從凱拉斯科移到托爾託納,並親自指揮,多次在瓦倫察附近發起牽制性進攻,擺出了一副要在此地強渡波河的進攻架式。博利厄對此深信不疑,並派出重兵在此地防守。
5月7日,狡猾的拿破崙親自率領部隊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急行軍到波河下游50英里的皮亞琴察,用品通船隻載運士兵渡過了那條大河。拿破崙的突然出現,使得剛巧在此地偵察的兩個奧地利騎兵連驚慌失措,法軍不費吹灰之力,便將奧地利騎兵趕出了陣地。博利厄得知這一情況,驚愕不已,他萬萬沒有想到,拿破崙為了獲得戰略上的利益,竟不惜侵犯皮亞琴察所在的中立國帕爾馬公國的主權,繞過了奧軍主力。博利厄發現自己上了當,急忙前往皮亞琴察,企圖使法軍背靠波河而戰。然而,拿破崙無意在此危險之地迎戰奧軍,他率領部隊迅速向福米奧推進。5月8日,兩軍先頭部隊在福米奧村遭遇,奧軍經不住法軍的猛衝猛打,被迫向洛迪和米蘭方向退卻。夜間,博利厄將起主力全部撤到了阿達河左岸,並在各處淺灘和橋頭加強了崗哨。
洛迪是阿達河下游右岸的一個小鎮。博利厄估計法軍可能要從洛迪方向強渡阿達河,便在附近設定了30門炮的炮兵陣地,並企圖炸掉這座橋。這回博利厄估計對了,法軍正是要從這座橋上透過。5月10日,拿破崙調來大炮轟擊對岸奧軍。由於法軍炮火的封鎖,敵人無法向橋頭靠近,不得不放棄炸橋的打算。傍晚,一場扣人心絃的爭奪戰在洛迪橋上打響了。大約6點鐘,奧軍的炮火剛剛減弱,隱蔽在城牆後面的幾千名突擊隊員突然開啟洛迪城門,他們一邊高呼“共和國萬歲”,一邊沿大路衝向橋頭。但很快被敵人密集的炮火所擊退。儘管拿破崙認為一個司令官在戰爭期間不應冒人身的危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