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頁)
,以免日後成為把柄。
第三部分:西安鬥智“三位一體”和二宋談判
牆上掛著巨幅軍事地圖,紅色地板上放著一套黑色皮沙發,金家巷張公館西樓二樓的會議室掃得乾乾淨淨。二十三日上午,秘密談判在這裡舉行——十一天前,張學良也正是在這裡發出拘蔣命令。蔣介石派出的代表是宋子文。談判的對手呢?是“三位一體”——張學良代表東北軍,楊虎城代表十七路軍,周恩來代表中共。
毛澤東和周恩來成功地與張、楊結為“三角聯盟”,組成“三位一體”。因此,原本是國共對壘,這一回張、楊卻坐到中共一邊來了。在“三位一體”之中,周恩來成了主角。談判一開始,就由周恩來代表中共及紅軍提出六項主張,整天的談判便圍繞這六項主張展開:
一、停戰、撤兵至潼關外。
二、改組南京政府,排逐親日派,加入抗日分子。
三、釋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權利。
四、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共產黨公開活動(紅軍儲存獨立組織領導。在召開民主國會前,蘇區仍舊,名稱可冠抗日或救國)。
五、召開各黨派各界各軍救國會議。
六、與同情抗日國家合作。《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人
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
西安事變是張、楊發動的,周恩來後來才參與“斡旋”,然而此時此刻,誠如張學良所言,周恩來地地道道地成了“西安之謀主”!周恩來提出六項條件之後,“要蔣接受並保證實行”②③《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結果,“宋個人同意,承認轉
達蔣”②。周恩來還提出,“在蔣同意上述辦法下,我們與蔣直接討論各項問題(即前述六項)。宋答可先見宋美齡(子文、學良言她力主和平與抗日)”③。這樣,二十三日下午,周恩來與宋美齡見了面。
宋美齡後來在她的《西安事變回憶錄》中,曾用“曲筆”寫及她與周恩來見面的情景:張學良“介紹一參加西安組織中之有力分子來見,謂此人在西安組織中甚明大體而為委員長所不願見者。餘與此人長談二小時,且任其縱談一切。彼詳述整個中國革命問題,追述彼等懷抱之煩悶,以及彼等並未參加西安事變,與如何釀成劫持委員長之經過。餘注意靜聽察其言辭中反覆申述一語並不厭贅,其言曰:國事如今舍委員長外實無第二人可為全國領袖者”。這裡的“此人”,便是周恩來。
周恩來確實對宋美齡說:只要蔣介石同意抗日,中共擁護他為全國領袖。並且表示除蔣介石外,全國沒有第二個合適的人金衝及主編:《周恩來傳》,三三七頁,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
第一天的會談剛一結束,周恩來便致電中共中央,彙報了談判情況。周恩來在電文結束時寫道:“如你們同意這些原則,我即以全權與蔣談判,但要告我,你們決心在何種條件實現下許蔣回京。請即復。”這就是說,談判的下一步,便是如何“放蔣”了。
宋子文、宋美齡亦向蔣介石轉達了周恩來的意見,聽取了蔣介石的見解。翌日——二十四日的談判:“三位一體”依然是張、楊、周,而蔣方代表除宋子文外,增加了宋美齡。
宋美齡很明確地贊成停止內戰。她說:“我等皆為黃帝裔胄,斷不應自相殘殺,凡內政問題,皆應在政治上求解決,不應擅用武力。”
第二天的談判,實際上是二宋代表蔣介石,對於“三位一體”昨日提出的條件,作出具體的答覆。從周恩來致中共中央的電報《與宋子文、宋美齡談判結果》,可以看出二宋作了這樣一些答應:
一、孔、宋組行政院,宋負絕對責任保證組織滿人意政府,肅清親日派。
二、撤兵及調胡宗南等中央軍離西北,兩宋負絕對責任。蔣鼎文已攜蔣手令停戰撤兵(現前線已退)。
三、蔣允許歸後釋放愛國領袖,我們可先發表,宋負責釋放。
四、目前蘇維埃、紅軍仍舊。兩宋擔保蔣確停止剿共,並可經張手接濟(宋擔保我與張商定多少即給多少)。三個月後抗戰發動,紅軍再改番號,統一指揮,聯合行動。
五、宋表示不開國民代表大會,先開國民黨會,開放政權,然後再召集各黨各派救國會議。蔣表示三個月後改組國民黨。
六、宋答應一切政治犯分批釋放,與孫夫人商辦法。
七、抗戰發動,共產黨公開。
八、外交政策:聯俄,與英、美、法聯絡。
九、蔣回後發表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