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第3/4 頁)
高加索山脈的北坡。由於有鐵路和汽車補充了馬隊的運輸,這就加快了侵略者從西方橫越大陸東進的路程,因此,俄國在1941…1944年如同在1915…1918年一樣,事實上較之在1812年更易遭受經由歐洲陸上發動的進攻。而且,由於俄國把穀倉和工廠建立在烏克蘭和高加索這一地區,這又引起了新的遭劫的危險。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蘇聯為了避免把所有的雞蛋裝在一隻頗為誘人的、完全暴露的籃子裡這一危險,已經在烏拉爾山區以及更遠的地方開闢了一些新的生產中心。這個情況證明,它所支配的幾乎是無限的空間,再加上有兩個操英語的海洋大國作為它的盟國,作為向它慷慨提供供應品的補充源泉,使它能在德國奪取了全部烏克蘭和三分之一的高加索以後,仍然有能力對歐洲大陸上這個最可怕的大國繼續進行一場大戰。
兩個西歐大國為了建立一個有效的聯盟以防禦第三帝國進一步發動侵略,便把蘇聯看成一個頗為可取的盟國,因為蘇聯擁有另一筆永久性的、毫無疑義的資產。與美國不同,蘇聯是一個大陸國家,所處的地位極為重要,以致如果它和西歐國家結成聯盟,那麼德國就不可能在向任何一個盟國發動進攻時不使自身陷入“兩線作戰”的局面,而這個局面曾經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的根源,也是希特勒直率宣佈要儘量避免的。再者,正是由於蘇聯橫亙在歐洲大陸上,所以它在1939年同西歐各國一樣,也有充分理由感到自身受到了德國侵略的威脅。因此,它和西歐各國都有強烈而迫切的動機要尋找盟國——這一情況和美國有所不同,美國在此關鍵性時刻最關心的是,避免捲入另一次世界大戰,而不是保衛自身,防止落入德國的統治下。在那時候,沒有幾個美國人認為德國的侵略會對新世界構成嚴重的威脅。
與美國不同,蘇聯在1939年似乎有可能成為西歐各國爭取到的一個盟國,而如果蘇聯真的成為它們的盟國,那麼它的地理位置和幅員將構成聯盟方面的重大有利條件。然而,由外國觀察家看來,蘇聯在軍事上和經濟上都是一個謎,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說明,1939年夏天和它打交道的英國政府以及1941年夏天向它發動攻擊的希特勒,都大大地低估了它的潛在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使這一問題經受實際考驗之前,外國觀察家掌握的證據有限,所以在這一問題上也許是很容易犯錯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軍人的英勇和耐勞等素質,由於缺乏裝備而受到了嚴重妨礙,未能充分予以發揮。蘇聯雖然銘記著這一嚴酷的教訓,竭力想有條不紊地把自己從一個不發達的農業國家改變成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大國,可是外國觀察家始終感到懷疑,以狂熱的速度強制推行的計劃是否能夠取得真正重大的成果。他們也曾懷疑:蘇聯已經取得的成果是否會由於1936…1937年的大“清洗”運動而遭到破壞。因為使紅軍高階將領遭到最嚴重打擊的這一劇烈變動,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使人們認為蘇聯的整個體制在政治、社會和經濟等各方面都十分腐朽。
雖然在1939年人們很難估計出蘇聯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但是眾所周知的是: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技術力量之低,大致相當於人們對它的1939年水平所作的最低估計,然而它對促成共同敵人德國的敗北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儘管也導致了它自身的戰敗。俄國曆史中最近的這一史實,同它的固定地理特徵聯在一起,使人們在1939年就已經看得很明白,兩個西歐國家如果能夠爭取到蘇聯作為盟國,那麼這一個歐洲大陸國家對於它們可能具有明顯的價值;反過來,如果蘇聯成為德國的幫兇或同犯,那麼它對兩個西歐大國所能造成的破壞,較之所有其他歐陸國家集合起來所能造成的還要嚴重。
蘇聯和西歐列強在相互合作以便維持均勢、對付侵略成性的德國這一問題上,有著明顯的共同利益。但是光有共同利益這一點,並不能保證必然就會結成聯盟;因為均勢從來不是自動發揮作用的。粗看起來,所謂均衡可能象是純物質力量不由人操縱在發揮作用,使用“均衡”這個詞就暗示了這一點;但是如果拘泥這一明喻的字面意義,那麼就很容易引起誤解。仔細一看,就很清楚,實際上並不是無生命力量在發揮作用,而是人類在相互發生衝突的場合,人的因素和人的考慮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當一些國家共同遭到一個位於中央的侵略國的威脅時,它們便努力結成聯盟,作為各外圍國家的重要對策之一。這時人的因素的重大意義就呈現出來,或許主要就呈現在這裡。如果幾個國家的政府和人民能成功地結成防禦性的聯盟,那麼光知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