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部分(第3/4 頁)
鑑於赫爾辛基和里加都感到焦慮不安,愛沙尼亞人是否真的比他們的鄰居對前景更為樂觀,就很值得懷疑了。
立陶宛的地位有所不同。了由於割讓了美美爾,它的獨立有名而無實;它的順從德國,雖然並非自願,也已是確定了的。8月29日,德國駐科夫諾(現稱考那斯)公使按照裡賓特洛甫的指示告訴立陶宛副總理比饒斯卡斯說,德國將嚴格遵守互不侵犯公納,但作為交換,希望立陶宛對德國完全保持中立,並且為了這理由必須抵抗任何其他強國的入侵。公使報告說,比饒斯卡斯對此資訊表示滿意。同時(裡賓特洛甫還指示),對“被波蘭的一次突然行動侵佔了去的”維爾那應該表示同情。他還希望向立陶宛政府傳話,問它是否準備在波蘭邊界上舉行某種形式的示威,或者就用集結部隊的方式也可以”。第二天魏茨澤克要駐科夫諾公使館更加清楚地去表示“我們對於立陶宛人的懷念維爾那地區的同情心”;並且宣告,“如果在德國和波蘭之間發生領土重行安排的話,立陶宛對維爾那地區的任何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會加以考慮”。這項寬宏大量的建議所得到的響應,卻是令人失望的。因為德國公使31日發回的報告是,雖然立陶宛將保持中立並在受到攻擊時進行自衛,但政府並不想對波蘭採取行動,因為意見分歧——甚至在政府內部;有些人希望取得維爾那,另外的人則傾向於“如不是真的倒向波蘭,無論如何也要倒向英國和法國一邊”。
除了土耳其之外,所有的東南歐國家都有著一個使內部關係緊張和引起鄰國恐懼的少數民族問題。巴爾幹協約既不包括匈牙利也不包括保加利亞,在它的各成員國之間很少真正的利害關係一致。德國溫和地鼓勵那些要求修改邊界線的國家的希望;但同時又利用“得到滿足的國家”的恐懼心理,威脅它們說,要放它們的未吃飽的鄰國出來自由行動,如果它們行為不端的話。
斯洛伐克是一個僕從國,自初夏起就有德國軍隊和黨衛隊駐在那裡。當斯洛伐克人6月間抱怨用捷克的錢支付給德國士兵時,他們得到的答覆是一頓責罵:7月10日,駐布拉迪斯拉發的公使館奉命去告訴斯洛伐克人說,德國的支援,決定於“完全接受”德國的要求,“由於斯洛伐克依靠我們的軍事、經濟和財政援助,事情就越發如此”。正如希特勒8月8日在上薩爾茨堡對匈牙利外長恰基說的那樣,斯洛伐克在那時是“一塊重要的軍事…政治起跳板”。
8月12日德國同斯洛伐克簽訂了一項關於軍事地區的條約;它規定德國將裝備和武裝斯洛伐克的軍隊,但是兵器和彈藥暫時都還不能交付給後者。駐在斯洛伐克的德國軍隊8月間大量增加,希特勒已決定在“Y”日(軍事行動開始日的代號)以這些部隊進攻波蘭。斯洛伐克人被告知說,需要有這些部隊來保護斯洛伐克的獨立,因為德國人聲稱波蘭軍隊就要越過斯洛伐克…波蘭邊界了。斯洛伐克軍隊統一由德國總司令指揮,但德國人答應不在斯洛伐克境外使用它。
斯洛伐克人被告知,如果他們保持對德國忠誠,那麼當德國同波蘭發生戰爭時,他們和匈牙利之間的邊界將得到保證;而且德國人也將幫助斯洛伐克收復1938年秋季喪失給波蘭的那片邊界地區。德國駐布拉迪斯拉發公使報告說,斯洛伐克人對於保證他們的匈牙利邊界感到高興;但是對於喪失給波蘭的領土,他們所要求的不僅是1938年割讓出去的,而且還有1920年割讓的。8月29日斯洛伐克駐柏林公使被告知說,德國目前不能同意最後那一個要求;但是在31日魏茨澤克通知他,如果發生戰爭,“二十年前喪失給波蘭的領土”將歸還給斯洛伐克。
最忠於希特勒的是匈牙利,雖然匈牙利人常常使他發怒,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波蘭表示同情。匈牙利對它的幾個小鄰國有猜疑,反過來它們也十分不喜歡匈牙利,但它同波蘭的關係始終很友好。6月18日,德國駐布達佩斯公使埃德曼斯多夫報告說,外交部長恰基認為匈牙利同土耳其的關係比德國同土耳其的關係更要壞一些;因為土耳其正在試圖把南斯拉夫(還有羅馬尼亞)拉入一個反匈牙利的聯合組織。匈牙利害怕。保加利亞可能會被引誘參加巴爾幹協約,於是它又猜疑土耳其。
6月28日,匈牙利駐柏林公使斯托亞伊向魏茨澤克遞交了一份照會,建議德國、義大利和匈牙利之間應“就戰時經濟領域中須採取的措施”舉行會談。這項三方會談的建議沒有受到歡迎。但是一星期之後魏茨澤克注意到,裡賓特洛甫贊成“德國和匈牙利就戰時經濟共同進行準備工作”;匈牙利人被告知,德國人將“在適當的時候同他們接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