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3/4 頁)
衡的預算、低利率、原料普遍實行國際價格(原料的國際價格低於製造品價格)等,都是易於恢復企業家們對於在聯合王國投資獲利的信心的主要因素。當1931年工黨分裂時,新的聯合政府提高稅額,降低救濟金,透過把鉅額國債轉換為低利息而大量節約,並從1932年增加進口貨物的關稅中獲得較高的稅收。透過上述各種手段,直到1936年為止,國民賬目逐年都充分實現平衡,只有1931年例外。
新政府已經許願要“挽救英鎊”之後在上臺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放棄了金本位制。透過這一行動,它切斷了英國同世界價格水準的聯絡——這種割斷聯絡是必要的,如果英國要制止通貨緊縮和失業增長的話。此外,英鎊貶值是計劃用來刺激出口的,只要競爭對手如美國、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和瑞士繼續實行金本位制,而英國的主要供應者和顧客,也就是大英帝國和有些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同樣地貶值並把它們的貨幣與英鎊保持固定比率。在這一方面,英國的幸運是十分獨特的。她繼續獲得廉價的食品和原料,而又比她的競爭對手佔有出口方面的優勢。金銀兩項姑且不算,英國國際收支收入專案下的差額在1933年和1934年達到平衡,而在1935年出現順差。
貨幣貶值的另一結果是利率的放鬆。中央銀行透過公開的市場活動而增進整個銀行系統的現金基礎。但是,儘管利率較低,三十年代“工業貸款”從來沒有達到二十年代的數量。結果是各銀行擁有更多的現金而又不能找到“貸款”的顧客,於是它們就去購買證券和債券,從而幫助企業週轉靈活,並使它們不必仰賴銀行而能有錢擴大企業。
這些金融、財政和商業措施在僱主中產生了樂觀情緒。不過,僅靠這種樂觀情緒本身難以促進恢復。在整個二十年代,具有決定意義的是,在所有大國之中只有英國仍然沒有生氣。它一直苦於沒有投資;它的工業也沒有經歷過象德國或者美國那樣的合理化和現代化;此外,還積壓下來大量未滿足的住房需求。因此,在一定的貿易、財政和金融的有利條件下,投資的機會是相當多的。
一上來,出口額的增長大於工業生產的增長。貨幣貶值和關稅刺激了在受保護的工業、特別是鋼鐵工業裡的投資(見表V),在這個部門投資所表現的形式是節省勞動力的設施,它也有助於提高每人工時的生產率。此外,貿易條件轉為對英國十分有利後,它在整個三十年代繼續為全國提供了廉價食品與原料。這些基本原材料的價格繼續保持低水準,部分原因是德國、義大利和法國的保護措施。由於生活費用下降的程度超過固定收入減少的程度或職工工資比率減少的程度,便出現了對住房和對其他耐用消費品(例如汽車)新的需求。因此,在國內的恢復進行順利的時候,英國卻喪失了出口優勢,原因是金本位集團國家的貨幣隨後貶值,特別是國外加強對進口品數量上的限制。
同製成品產量的增長(見表III)相一致,英國的進口貨物也大量增加,1937年比1929年大約高百分之四。另一方面,出口貨物卻繼續保持低於百分之二十的水平。金銀在外,對外收益帳差額顯示赤字由1936年的二千萬英鎊增加到1938年的六千六百萬英鎊。上述對外赤字透過兌換率的波動也許能得到改正,但是對於一個貿易大國來說,當時要這樣做會有明顯的不利。透過匯兌平衡基金的建立,對外赤字,特別是短期的資本活動,對兌換率的影響是被阻了。但是這種外匯管制與極權主義國家所實行的是有根本區別的。既然不準國外的逆差制止國內的恢復,英國就出售國外資產來彌補小額的,但是持續不斷的赤字。
顯然,在三十年代,有若干有利條件聯在一起來複蘇英國的活動。政府為復甦準備了條件,但是它沒有透過任何赤字支出來開始。一旦有效需求增長,就會變成累積的,在1937年年中就業和生產都高於1929年。若干因素促成了1937年長期利率的提高,這種提高是緊接著政府2月份的宣告而來的。這份宣告說它們要在五年期間花費十五億英鎊用於重新武裝,這筆金額中的九億要透過貸款獲得。其餘的將來自對公司利潤增長的特別稅。利率的提高和預期的利潤稅都對私人投資起到了反作用。總需求和就業都下降了,這一下降並未因1937年和1938年預算赤字的劇增而受到多大遏制。因此,在聯合王國,復甦(顯著,雖然僅僅是短期的)是由企業家們造成的。政府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他們鋪平道路,恢復他們的信心,等待他們作出反應。
在美國,國內的恢復略差一些,儘管它與除蘇聯以外的任何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