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高目的——不借任何代價避免躑躅不前的現象(躑躅不前會導致渙散而趨於無政府狀態)。從個人角度說,問題甚至更為簡單:只要在一臺需要鐵腕就能掌握的機器旁不停地操作著就是。連看一下和想一下的時間都會放慢速度。但與此同時,蘇聯領導人知道他們在走向何方,或者他們認為他們是知道的。他們是在乘著歷史的浪潮前進,歷史卻不是人類的尊重者。他們從馬克思和列寧的教導中學到了一種危險的對正常人性的蔑視,此種蔑視又因他們掌握了絕對權力而增強了;其結果之一便是使他們低估了人民的力量,而對西方民主國家領導人所揭櫫的目的的欺詐性和專一性則又估計過高。與此同時,這種結果又有助於他們對納粹的瞭解,因為布林什維克之所以正視納粹威脅,那是由於他們對納粹動機有著客觀理解,同樣也由於這一事實,即他們自己也熟諳獨裁政權和極權主義的各種問題。
眼前的政策雖出於俄國傳統的神秘色彩而暖昧不明,由於俄國傳統的笨拙而被歪曲,又由於俄國傳統的密碼式訊號而使人迷惑不解,其實是再簡單也沒有了。用馬克斯·貝洛夫的話來說,當前俄國的政策就是:
謀求同有助於蘇聯經濟建設的國家進行友好交往;防止出現由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國家結成的反蘇大集團,擴大同蘇聯鄰國所達成的安全體系,以增強阻止發生新幹涉戰爭的力量。
這一政策是和殘酷地推行國家工業化運動齊頭並進的。工業化運動不只是為了要提高俄國國內的生活水平,也是為了要給共產主義建立一個強大的防禦基地,到一定時候,蘇聯領導人將在這個基地上主持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民主主義社會的解體工作。但一般認為,此種解體並不是由蘇聯方面的直接行動促成的,而是垂死掙扎的資本主義制度所引起的未來經濟衰退、戰爭和當地革命運動的結果。由於此種戰爭而削弱戰爭中所使用的軍隊,這顯然是有利於蘇聯的,因為共產國際可以作為多樣化的第五縱隊而存在。蘇聯對外政策所包含的主要矛盾十分明顯的是,而且不止一次的是,既需要同各國建立並維持友好交往,又需要同時致力於破壞各國政府的主權以及它們協調一致的反共傾向。
共產國際自己對德國共產黨人的錯誤領導促成了希特勒政權的絕對性和長期性,又因華盛頓國務院決心要創立自由世界市場而獲得了證實,蘇共政治局只是在看到這一點以後,才給自己制定了一條目標專一併壓倒一切的鮮明路線,而且從納粹主義中它又懂得了怎樣去履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另一方面的預言,即求助於國聯,把它作為搞垮希特勒政權的工具。這並不是說政治局對國聯本身懷有什麼信心。在這以前,它一直抱著暗自得意而又十分惱火的複雜心情注視著國聯面對一個到那時為止最直接影響到蘇聯的威脅——日本的威脅——而無能為力。然而國聯至少提供了一個集會地點,政治局可以披著最冠冕堂皇的外衣,在那裡針對英法的自我利益慷慨陳詞。不管李維諾夫對集體安全有怎樣的想法,對較持現實主義的政治局委員來說,即使嚴守自己的原來立場,也仍然只能有一個想法:推遲將把蘇聯捲入的任何戰爭,哪怕是稍稍推遲也好,只要等它強大得足以從中取利(且不說在戰爭中求得生存),並且要確保在戰爭終於到來時(一定會到來的),整個歐洲將亂作一團而四分五裂,蘇聯則不致遭受重大破壞。
1933年,當李維諾夫將一份計劃草案提交日內瓦裁軍會議而將集體安全的主張推向第一個高潮時,蘇聯剛剛開始執行第二個五年計劃。在遠東方面,它對日本繼續實行綏靖,同時一有機會便炫示自己在那裡日益增長的力量。在西方,它仍然對外敞開,竭力勸說其他國家同它一起抑制希特勒。1935年,共產國際宣告成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同時同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互助條約(當然沒有同波蘭簽訂)。有跡象表明,蘇聯終於正在成為一支需要加以認真考慮的力量。接著,在1936年,俄國發生了舉國震盪的大清洗。政治局企圖透過大清洗使自己的地位最後鞏固下來,並保證全國高層領導在思想上和行動上絕對一致。清洗持續到1938年,把李維諾夫早先為使西方相信蘇聯是一個文明社會的努力大半化為烏有。因此,當李維諾夫於1938年3月企圖召開一次將德、日、意排除在外的大國會議時,他的努力徒勞了。募尼黑協定便是在六個月以後簽訂的。希特勒已到達了他將於翌年3月15日以之為起點而向前推進的所在了。
我們已經看到,為了建設重工業和一支裝備精良的龐大軍隊,多年來一直是將俄國人民的當前福利作為犧牲的。一旦完成之後,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