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3/4 頁)
鋤頭使起來也逐漸是有模有樣了。只見他兩腳前後微微分開。左手握住鋤頭柄端。右手抓住中段地地方。對著地上瞄準好地地方就掄了下去。
隨著時間地推移。岑佳華地技巧越發地熟練。速度也是越來越快。進度就大大地加快了。他以鋤頭把深埋在土壤裡面地菜根或者雜草挖出來。緊接著再掄起鋤頭砸一下。把土塊給敲散。好方便莫老地工作。
莫老站在裡岑佳華不遠地地方。用釘耙把(本書轉載拾陸κ文學網)地上地雜草和菜根摟在一起。堆成一堆。等著曬乾之後燒成草木灰。已經是深秋地季節。差不多有一個多月地時間沒有下雨了。這些常見枯敗地雜草只要再經過一段時間地暴曬。很快就可以少了。
菜園子的土壤本就比較鬆軟,在加上岑佳華一身變態的體力,在掌握了出頭的使用技巧之後,岑佳華竟然是花了一個上午就把所有的地給翻了一下。翻完地之後,還不能種菜,得讓太陽把翻出的土壤曬一曬,一來是為了讓土壤變得乾燥,便於粉碎;二來是利用太陽光,殺死一些蟲子和蟲卵,以便將來種菜之後減少病蟲害。
等曬地幾天之後,岑佳華又要挨個把稍微大點的土塊敲成細粉,再把已經曬得乾枯的雜草之列燒掉。最後他在按照一畦一畦的規劃,把土壤都平整一番,準備開始種菜了。
請教過老陳還有閱讀相關的書籍之後,岑佳華知道現在是種植生菜、大白菜、豌豆苗等蔬菜的最佳時期。岑佳華在農資店裡面買回了大白菜、豌豆、菠菜、茼蒿菜等菜種,在家裡浸種,準備播種了。至於岑佳華最喜歡的生菜,需要購買幼苗移栽,只能等著圩日的時候在購買了。
播種倒還簡單,只要把浸過種的種子均勻地灑在平整好的菜畦上面就行了。不過在撒菜種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密度適中,這樣菜畦的空間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用。密度太小,浪費土地;密度太大,影響蔬菜的生長。
莫老教了岑佳華一個方法,用農家肥、土壤和菜種均勻地攪拌在一起,然後在撒在菜畦之上。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為手上使勁輕重不一造成的密度不均勻的問題,有了農家肥,也能提高種子的生長速度。
至於豌豆這種個頭比較大的種子,岑佳華就挨個地在菜畦上碼好,然後在覆上一層薄薄的土壤。等到種子都播撒完了之後,岑佳華就拿來自己在附近割回來曬乾的茅草給菜畦蓋上。
這種茅草有兩個作用,一個就是防止種子發芽之後受到太陽強光的直射,造成燒苗;另外一個就是防止在澆水的時候,水流過大,把種子都衝到一起,造成密度不一的現象。
這種茅草一般要選擇山上的一種莖短葉細長的茅草,這種茅草耐水,即便是水澆過之後,在短時間之內不會腐爛,也不會黴變。老陳告訴岑佳華,千萬不要用稻草,因為稻草會吸水,很容易腐爛,黴變生菌,使得新生長出來的幼苗生病。
移栽生菜最好選在太陽即將落下的傍晚,因為這個時候陽光已經微乎其微了,不會把幼苗曬傷。但是又不能選在在陰雨天氣移栽菜苗,因為這個時候土壤裡面的水分過大,很容易使幼苗爛根。
把生菜一坑一坑地種好,然後每一棵再澆上第一次的定根水,就算是大功告成了。以後只要注意照料,這些生菜在一個月之後就可以擺上餐桌了。對此,岑佳華並沒有任何的擔心,因為他一切的操作都是按照有經驗的老農指點而成,即便是自己在實踐中稍微有一些不足,陣法還是會給自己矯正的。
看著煥然一新,正在逐步孕育著新生命的菜園子,岑佳華非常高興,因為這個才是真正屬於他自己的菜園子。以前的菜園子是前人種菜,自己吃菜,完全就沒有這種自己動手之後所產生的滿足感。
岑佳華的眼睛掃過菜園子的角落,意外地發現了角落的那幾株芭蕉之中,有一株的掛果已經非常飽滿,似乎是可以採收了。
這種芭蕉不同於老陳家裡種植的那種雜交的移栽苗,而是一種土生土長的芭蕉樹。這種取名叫‘安南蕉’的芭蕉據說是在很久以前從安南,也就是現在的越南傳進了田州。
安南蕉的個頭不大,一般只有雜交香蕉的一半,但是香味更足,咬起來韌勁更足,更有嚼筋。但是因為這種安南蕉產量實在是不高,一般一串安南蕉也就20斤左右,實在是不適合進行大規模的生產。
因此,當地的人們一般都是在菜園子的角落、池塘的邊上種上一些,也不去管理,就讓它們自生自滅。但是這些芭蕉的生命力倒是非常旺盛,即便是沒有人特意施肥或者澆水,依舊能活得有滋有味,生機勃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