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部分(第3/4 頁)
。
天下暫設四十道和五直轄府,河南為第一要道,五直轄府為中京洛陽府、東京開封府、西京長安府、北京大名府、祖京范陽府,以後會設定二十五行省(一百個道)和十直轄府。
………【第一百章 開國大典(大結局全書完)】………
一次御前會議中,討論了建國的一些綱領後,相奏道:“臣與朝中諸公商議過,皆認為陛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再定天下,其功之大,空前絕後,非舉行盛世大典慶祝不可!另陛下原在開封的登基大典極不隆重,不足以彰顯陛下赫赫功績,所以臣等聯名上奏,為陛下重新籌備登基大典!”
燕青也出列附和道:“陛下,開封乃是舊朝古都,而洛陽是新朝正都。w。26dd書友整~理提~供只有在洛陽舉行了正式的登基大典才合乎禮法!而且陛下在開封舉行登基大典之時,天下未定,所以此大典威望不足,如今天下一統,萬民景從,也理當舉行更正式的登基大典!”
眾朝臣一起拜倒,異口同聲道:“臣等附議!”盧俊義也有此意,便道:“朕允准了,此不單單是朕之登基大典,亦是我中華上國的開國大典,請眾卿務必精心準備!”
第二次御前會議在開國大典之前舉行,這次的御前會議是擴大會議,各縣、州、府、道的主要軍政長官、立法委員、議政委員、其他民選代表以及在京各界人士代表,近萬人。
這次擴大會議便是後世代表大會的雛形,由盧俊義御前大內閣負責召集。這時的御前中央內閣等同於後世的政治局,御前大內閣等同於中央委員會。因為所有的人都要信仰復興黨黨章和玄教教義,就無所謂什麼政治和宗教分歧,最大的區別是各個階層利益的分配,相對於利益分配,政治主張和宗教信仰就不值一提。有代表大會選出御前大內閣,再由御前大內閣選出御前中央內閣,當然御前中央內閣成員的最終決定權和否決權都在盧俊義之手,御前大內閣和御前中央內閣起的作用除了召集會議、輔佐瑣事外就是顯示利益分配關係和民意,做分析供皇帝做決斷。
這次御前代表大會選出御前中央內閣成員分別為張叔夜(李綱候補)、許貫忠、燕青、宗澤(劉候補)、周(岳飛候補)、石秀、种師中(折可適候補)、公孫勝、裴宣、王~;御前大內閣成員則有朱武、李綱、趙鼎、李清照、李師師、王寅、王進、侯蒙、關勝、林沖、張清、呼延灼、杜_、兀顏光、、孫安、岳飛、韓世忠、姚平仲、方傑、喬鄆、錢燕兒、史文恭、龐萬春、欒廷玉、秦明、李助、朱、晁蓋、方百花、樊瑞、花榮、蘇定、馬靈、孫立、李俊、盧俊海、張順、劉夢龍等一百人,另外還有近千名御前大會代表和近萬名非御前大會代表,非御前大會是由御前大內閣負責召集而盧俊義不用出席,御前大會則是有御前中央內閣召集而盧俊義需要主席。以後每五年召集一起非御前大會,即人民代表大會,而御前大會則是每年召集一次,御前大內閣每月召集一次,御前中央內閣則是每週一次。
第二次御前擴大代表大會選舉並有盧俊義親自敲定了中華帝國第一屆領導集體,皇帝盧俊義身兼復興黨黨魁、玄教教皇和全國兵馬大元帥,張叔夜任政務院相兼農業部部長,燕青任政務院副相兼文化部部長,馬擴任政務院外交部部長許貫忠任軍務院督兼總參謀部總參謀長,朱武任軍務院都督兼副總參謀長,周侗任廉政公署總督,石秀任情報總署總督,公孫勝任玄教總署總督,裴宣任最高法院院長,王~任最高檢察院院長,而李清照和李師師分任御前中央內閣秘書長和副秘書長。
一個月後,登基大典籌備完畢,除各個遠征軍的副將留在駐地外,其他大將都6續趕到洛陽,參加主公盧俊義的登基大典,並在大典後接受封賞。
洛陽府周邊各道駐軍精銳也選拔出五萬人,跟盧俊義親率的近衛軍一起十萬人參加登基大典的閱兵式。
這一年,黃元40011年,華元一年,也就是西元一一三一年,這一年地三月一日,中華帝國隆重舉行了開國大典。
皇城南門中華門上雕樑畫棟。上千把黃龍旗和有一百萬野戰軍,另外還有四十個警衛地方軍,也是說有二百萬地方軍,總共三百萬軍隊,三百萬軍隊裡有這麼多校級以上的軍官並不算多。
三百萬軍隊雖多,但跟一億二千萬人口相比,是一比四十,再加上幾乎所有警衛軍都屯田,一半以上地禁衛軍屯田,同時有戰鬥任務的軍隊不足一百萬,但他們戰鬥地前提條件都是就食於敵、提防敵人堅壁清野、儘量從敵人那裡繳獲補充而不從自己後方運輸,所以對整個國民經濟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