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部分(第2/4 頁)
早有恐懼心理。聽到北岸金軍氣勢高昂地擂鼓聲。神經本已經繃到極限地宋軍將士。怎可再承受一夜地驚嚇。軍中宿營最忌炸營。一旦軍卒在睡夢中驚厥。與之同樣心理地軍卒也隨之驚醒。或惶恐四散奔走。或相互尋仇廝殺。如將領彈壓不及時。勢必引起連鎖反應。從而導致整個軍營地崩潰。稱之為“炸營”。
折彥質是勇武烈、頗有謀略地大將。而在這生死攸關地時刻。他年輕經驗少。犯了最大地錯誤。就是下令各軍自守本寨。無帥令不可擅自出戰。各個大營地將領恐怕金兵渡過黃河以後先攻擊自己。有將領把營地撤離了幾十裡。但是這樣一來。所有人都認為金兵已經過河。狀況不明地軍隊因為恐慌就“炸營”了。很快就做鳥獸散。
轉天一早。敲了一夜鼓地兵然現折彥質地十來萬宋軍已經跑得一個不剩。於是金兵兵不血刃。只憑著這樣地心理戰術渡過了黃河天險。勝似昔日水之戰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過天不佑趙宋王朝。這番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地是宋兵。
折彥質乃折將後代中戰績優異的將領,又是進士出身,在武將裡面是鳳毛麟角的人物,真說得上文武兼備。第一次汴京被圍他就積極勤王,後來又輔助李綱赴援太原,與金人血戰而退。但是在守衛黃河這一戰,宋軍兵將未戰即潰,折彥質無可奈何,孤身一人也無能為力,只得隨潰兵而走。折彥質不敢回京師,便隨著潰兵逃亡到淮河以南,被齊軍俘虜,後歸降。
儘管宋朝的君臣軟弱,儘管宋朝的軍隊像豆腐渣一樣一觸即潰,但是金兵並沒有因此放緩腳步,在渡過黃河後迅向東京挺進,完顏宗翰與完顏宗望別於靖康元年十一月中下兵到達東京城下。
在此前,各路的兵馬在接到种師道的勤王檄文後已到達東京城下,但是都被唐恪等主張議和的人以京城糧草不足為由,遣散或者返回到出地了。唐恪這樣的做法主要是怕金兵找理由不進行和談,因為宋欽宗已經許諾割讓三地,如果這些軍隊在京城護衛,難免給金人破壞和談的口實。這些混蛋愚蠢得可愛,談判都是以實力為後盾的,苦苦哀求人家大善心是沒有前途的,這個簡單的道理這群書呆子根本不懂得。
結果,金兵第二次包圍東京的時候,東京城外連個勤王軍隊的影子都沒有,而東京城內只有沒有什麼戰鬥力的守衛部隊六七萬人。
宋欽宗一看形勢不對,再出詔書要求各地派遣軍隊勤王。但是為時已晚,派出去的使者都被城外的金兵抓獲,各地守軍沒有新的朝廷指示也不敢輕舉妄動,萬一被扣上“破壞和議”的罪名就得不償失了。至此,東京被金兵團團包圍。
………【第八十二章 汴京失陷】………
趙宋朝廷舉措失當之際,就在女真人得意忘形之下了一張巨大的網,將那趙宋朝廷和女真人全都罩了進去。五十萬禁衛6軍、十五萬禁衛海軍、十五萬禁水軍和一萬警衛軍出動,僅留二十萬警衛軍留作防守,一場翻雲覆雨顛覆漢族命運的大戰即將爆,目空一切的女真人即將遭遇滅頂之災。
由於盧俊義嚴令一切軍事行動隱秘,而且在靠近邊境之地都打著宋軍的旗幟,裝作勤王之師,來麻痺女真人和趙宋朝廷,所以表面看起來盧俊義的齊國一片平靜。
而在趙宋朝廷上,對盧俊義的軍事行動自然是半點不知,他們的投降與抵抗之爭持續了很長時間,也沒有阻止金軍前進的步伐。宋朝君臣還沒有吃夠猶豫不決的虧,在此緊要關頭,他們還在爭吵不休。等到京城被困,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宰相唐恪也覺得金人兇惡,“縱使為奴隸也不可得”,私下裡建議趙桓趕快突圍遷都,作為權宜之計,以備將來再恢復疆土。
但是其餘的投降派引用了蘇東坡的名言“周朝失計,莫如東遷”,勸阻趙桓不要如此行事,意思是,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洛陽),結果失去了對諸侯國的控制,導致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號令天下卻理的局面。
然而趙桓趙桓經過長久考慮後,終於下定決心,誓說:“朕今日當死守社稷,絕不逃避。”想當初金兵第一次圍困東京時,他不應該逃跑卻一心想逃跑,到了這一次,東京肯定是守不住了,該逃跑時他倒是不想逃跑了,準備與社稷共存亡。
不過趙桓趙桓準備逃跑也是有私心的,因為道君皇帝宋徽宗已經回到了京城,如果他逃跑了,宋徽宗宣佈回覆原位或者再立新君,皇帝的寶座就沒有了。只要他在京城,跟金人好好談判,就算是割地賠款也不會丟失皇帝的寶座。至於恢復失地那是將來的事情,現在可以不管那麼多。就這樣,趙桓下定決心留在京城,也給自己的一生留下了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