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部分(第1/4 頁)
是岳飛在取得靖安鎮大捷後,早已搶在金兵之前摩師到了牛山。他選擇險山密林中的開闊地,指揮軍士依山順勢,就近取石伐木,很快構築了一個營壘,悄悄埋下伏兵。
完顏宗弼連吃敗仗,怒氣沖天。他集中力量在建康城外紮下兩座大營,擺開決戰陣勢。在力量十分懸殊地情勢下,岳家軍鬥志旺盛,毫不示弱,在牛山下與數萬金兵展開了一場大決戰。經過激烈廝殺,金兵再次大敗,當場被岳家軍斬3000多個,俘虜中上級軍官20餘名,還繳獲馬甲2000多副、兵器旗鼓多件。完顏宗弼狼狽逃回建康,連夜由龍灣波江倉皇北逃。船到北岸,金兵仍然心驚肉跳,完顏宗弼仰頭長嘆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解元是宋朝大將韓世忠的部將,智勇兼備。韓世忠進軍揚州時,派他鎮守承州。承州是金軍進犯地必經之路。解元打聽到金人的先頭部隊已至承州近郊,明天將趨抵城下,便帶著自己地兵士出城設伏擊圈。他的安排是,1c0士兵守在路口,1c0士兵埋伏在岳廟,自己帶士兵隱蔽於路旁,並告誡兵士:“敵人經過時,我率兵先出擊;守路口的人看到我揮動指揮旗,立即豎起旗幟,這樣敵兵必不敢過,肯定會奔往岳廟,廟中的伏兵再出擊。”同時又令人在金兵進入伏擊圈後,決河以斷其退路。第二天,金軍果然來到城下,一切都像解元預料的那樣,金兵在進退無路的情況下被伏兵衝散,殘兵退至岳廟,又遭到宋軍內外夾擊。這一仗共俘獲金兵1人,只有2人逃脫。
公元1126年五月,端午過後,呂將率大同三萬守軍南下應州,主持南線軍務,擬與鎮守應州的張克戩、程迪裡應外合,圍殲南面之敵。隨行大將有徐徽言、楊震、錢松、朱昭、李逵、張確、孫昂等人。
宋軍過了雲中,趁夜在清水河往東南方向潛行,至應州東面、大臨河西面地帶安營紮寨,目的是切斷南線金軍的退路。夜行軍是西北軍的必修課程,自從劉通來到西北,為將來計,就已將游擊戰、運動戰、陣地戰的理論與軍事訓練相結合,游擊戰、運動戰的核心就一個字:走。因此,急行軍、夜行軍、中長途越野等專案是必訓內容。西北軍乃北宋勁卒,而能夠訓練下來的更是意志堅強的戰士。夜間行軍一般有個前提條件,以熟悉地形計程車兵或當地百姓做嚮導。
這個問題在應州這裡不成問題。
等金軍覺時,宋軍的營寨已基本完成。金軍二萬騎兵過來衝擊寨柵,先是踩上地雷,炸個人仰馬翻,隨後遭到宋軍密集箭弩的招待,紛紛倒地。金軍似乎不知死活,前頭的倒了,
………【第九十四章 初定皇位】………
康二年末,在所有漢族軍民的齊心協力下,將女真族。盧俊義基本算是完成了驅除韃虜、恢復大宋的目標,挾此大功,萬民景仰,再遵照宋徽宗趙和宋欽宗趙桓的遺詔,在齊國將領擁戴和不斷上表下,民意難違,盧俊義宣佈正式登基稱帝。
盧俊義原準備在汴梁開封登基,後來深覺汴梁在久經戰亂死傷甚多怨氣甚重不堪再為京師,而原來的西京洛陽經過一百多年的休養生息和建設,已經成為跟北京大名府、杭州、成都一般僅次於東京汴梁的一線城市,只需要稍作調整就可重做都。
沒有燕雲十六州的屏障,地處河南平原地區的北宋的都汴梁就直接暴露於北方遊牧騎兵的鐵蹄之下。宋太祖趙匡胤作為一個卓越的軍事家,很早就看到了汴梁作為都的天然缺陷。所以一直主張先遷都洛陽,進而遷都長安。依靠關河險固,來保衛都安全。但這一遷都政策,由於趙匡胤的逝去而告中斷,太宗趙光義和後來的皇帝缺乏太祖皇帝高明的軍事戰略眼光,貪圖汴梁的運河漕運便利,不想遷都。而為了保護缺乏天然地利的汴梁城,北宋只能依靠大量軍隊來進行防守。而為了減少造成藩鎮割據的可能,宋太祖又杯酒釋兵權,把最精銳的禁軍集中於汴梁親自控制。到宋徽宗末年,汴梁的禁軍已達到近九十萬,如此之多地軍隊集中在東京汴梁,依靠周圍地區是絕對無法供養的,所以只能靠漕運,九十萬禁軍,以每人年餉五十貫計,光軍餉支出就需要四千五百萬貫的財政支出,加上這些軍人的各種生活需要,汴梁周邊同樣無法滿足,還是得依靠漕運。對漕運的依賴,使得北宋定都於無險可守的東京汴梁,而防衛只能靠禁軍數量,禁軍由於待遇優厚而缺乏戰鬥力,變成老爺兵,只能繼續增兵,結果禁軍逐年增加日漸龐大,使得汴梁社會生活和國家執行更加依賴漕運,無法遷都,最終造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長安破敗缺乏漕運可能,自然不適合做都,但是洛陽相對汴梁來說,距離運河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