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是踏上征途的紅軍很難掩飾自己,不得不渡過湘江,與湘西的部隊會合。蔣介石弄清楚了紅軍的轉移目的地和行動路線,趕緊調動湘軍和桂系軍閥,在湘江兩岸佈置重兵,設下第四道封鎖線。如果蔣介石的計劃成功,不但可以消滅紅軍,還能大大削弱地方軍閥的勢力。”
“一箭雙鵰呀,老蔣好狡猾!”
“蔣介石還親自率領國民黨中央軍和一部分湘軍在紅軍後面追擊,他認為這次一定可以把紅軍在湘江附近全部消滅。但是地方軍閥不願意和紅軍硬打消耗自己的實力,湘軍首領何鍵為了儲存實力,也不願意儘快派兵到湘江。這樣,湘江兩岸65千米防線從1934年11月21日到11月28日將近七天之內沒有正規軍隊把守。”
“客觀環境真不錯啊,那為什麼紅軍還要‘血戰湘江’呢?”
“本來真是天賜良機啊。順利透過第四道封鎖線的機會來了,可惜沒有抓住。直到11月25日,搶渡湘江的命令才下達。紅軍的先頭部隊於11月27日趕到江邊,沒有費一兵一卒就佔領界首渡口,控制了湘江兩岸。中央縱隊也到了離渡口不到80千米的地方,可惜中央縱隊就是加快不了速度。”
“過江很困難嗎,就像後面過大渡河那樣?”我疑惑不解。
爸爸搖了搖頭:“湘江江水很淺,當時很多人索性趟著水就過去了。關鍵是中央縱隊行軍的速度太慢了。11月26日才走了8千米,27日走了6千米,28日走了28千米,29日走了32千米。四天才走到湘江岸邊,錯過了寶貴的時間。到了29日,敵人已經從四面壓過來了,紅軍不得不付出慘烈的代價。”
我更加覺得不可思議了:“中央縱隊的行軍怎麼會那麼慢呢?”
“當時離開瑞金的時候,領導人是想把整個中央蘇區都搬走,用毛澤東的話說,就像‘大搬家’一樣。臨突圍之前,僱了幾千名挑夫,綁了三千多副擔子,凡是能搬走的、值錢的東西都裝到了驢子和騾子的背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東西都帶上了。斯諾說是‘整個國家走上征途’。七八個人抬的石印機和十幾個人抬的大炮底盤都捨不得扔掉,這樣龐大的運輸隊怎麼能走得快呢?朱德忍不住嘆氣不止:‘太慢了,太慢了!我打了一輩子仗,還沒有見過這麼個打法!’”
虹橋書吧BOOK。
第8節:第二章:血戰湘江(2)
“原來是這樣啊,為什麼紅軍轉移的時候要帶那麼多東西走呢?這樣捨不得,到後面不是會後患無窮嗎?”
爸爸點點頭回答:“的確是後患無窮。按照教科書上的說法是‘左傾教條主義者在突圍時採取了大搬家的錯誤方式’。部隊和機關不僅沒有精簡和輕裝,反而組織了龐大的中革軍委縱隊和後方機關,機構非常臃腫,非戰鬥人員太多了,又帶了幾千副擔子,各種罈罈罐罐。美國作家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說:‘兵工廠拆卸一空,工廠都拆走機器,凡是能夠搬走的值錢東西都裝在騾子的背上帶走,組成了一支奇怪的隊伍。’由於這樣,部隊擁擠不堪,行動緩慢,大批戰鬥隊伍變成了掩護隊,紅軍的處境也非常被動。”
“紅軍將士要掩護這個行動緩慢而且龐大的中央縱隊過江,所以才造成那麼大的損失,對不對?”
“是啊,‘保衛中央縱隊安全渡江’的口號十萬火急,湘江兩岸的紅軍將士和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我們的紅軍裝備單一,用刺刀和手榴彈打退敵人一次次的進攻,用血肉之軀擋住敵人飛機和重型大炮的狂轟濫炸。湘江兩岸紅軍死傷無數,但是卻牢牢地掌握著渡口,直到12月1日下午5點,中央縱隊和紅軍主力拼死渡過了湘江。”
“難怪說是血戰湘江呢,簡直是浸泡在血水中的戰鬥啊!”
“用彭德懷的話說,一、三軍團像兩個轎伕,抬起中央縱隊這頂轎子,付出的代價是多麼巨大啊!紅軍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八萬六千人銳減到三萬人,三十四師全軍覆沒,悲壯啊!”
“全軍覆沒?”
“其實紅軍並沒有全部渡過湘江,像聶榮臻說的,‘敵人來得太快,我們動作太慢。’擔任殿後任務的三十四師留在湘江東岸,最後就全軍覆沒了,他們被湘軍、桂軍還有國民黨的中央軍三路包圍,最後陷入了孤立無援的絕境。成千上萬的將士都壯烈犧牲了,最後僅僅剩下六百人。師長陳樹湘在敵人逼近的時候,召集幹部們開了個小會,宣佈了他的決定:尋找敵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圍,萬一突圍不成功,就為蘇維埃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