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頁)
礙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許多人從不去向自身挑戰,從不去主動實現夢想,與之相反,大多數人,卻會根據自己相當有限的經驗和感覺,去節制他們的夢想。他們這樣被動,抱著等著瞧的態度。然而在絕大多數時候,奇蹟並不可能憑空發生。
令這麼多的人,對失敗懷有恐懼的原因,就是他們確實曾經一敗塗地過,或者,至少他們認為自己在過去的歲月中,從未獲得過成功。繼之而來的每次新的挫折,又會加強他們的這種感覺,進一步破壞他們本來就少得可憐的自信。就是這樣,人們從第一次失敗開始,就可能習慣於將自己視為人生中的敗者,然後這種想法,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他們遭遇到更多的失敗。而這些失敗,又加強了他們的那種失敗者的心理,於是失敗對於他們來說,很快就成為了一種習慣。
畢竟,與整個社會的普遍意識相一致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懷有頗高的期望,即使不是“青雲之志”,卻也對自己的生活、經濟地位有自己的一番打算;要麼,就是自己被別人賦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社會的大環境卻使我們計程車氣不斷地下降。這種互相矛盾的情形構成了惡性迴圈。
恐懼都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習得的,對於失敗的恐懼也是如此。不幸地是,對於失敗的恐懼,在世界上卻是如此有力和隨處可見。這種恐懼會使人一蹶不振,無法東山再起。然而,這種恐懼,只是深深地埋藏在人們心中,這既是因為人們可能在有限的經驗中,的確經歷過失敗的痛苦,也可能由於一個人從小,就不知不覺被父母或環境薰陶出的缺乏信心的性格,而在整個社會中,相當普遍的消極短視的思維方式,同時也強化了人們對失敗的恐懼。人們不承認他們自己害怕失敗;卻諷刺渴求成功的人。
我們生活中,的確總是有說著“要是……”的人存在,他們不停地說:要是老闆注意過我的話……;要是我找到了一個好的創意的話……;要是我有更好更多的才華、能力、時間、資金或幸運的話……;要是我出生成長在另一個環境中……,等等。
顯而易見的是,如果一個人從未嘗試過什麼事情,他當然不會失敗。同樣的,他也不會有什麼成功可言。成功不會是突然掉到人們頭上的餡餅,它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奇蹟,成功總是積極的行動,加上樂觀的態度,綜合而成的結果。
那些破釜沉舟,冒險犯難的人,甚至力爭上游卻不幸失敗的人,是值得欽佩的。敢於冒險,戰勝了害怕失敗之感。敢於為遠大理想頭破血流的人,是雖敗猶榮的。確實的說,這種人才是真正的贏家。由此看來,失敗是不足畏懼的。正如一本名為《一切成敗操之在你》的書中所說的:
“失敗並不表示你是失敗者……而意味你尚未成功。”
“失敗並不表示你一無所成……而意味你已經一事,長一智。”
“失敗並不表示你是過於自信的傻瓜……而是意味你信心十足。”
“失敗並不表示你沒面子……而是意味你不憚於嘗試。”
虹橋門戶網。
第61節:懂得怎樣信念就怎樣生活(5)
“失敗並不表示你沒有盡力……而是意味你要嘗試別的方法。”
“失敗並不表示你低人一等……而是意味你尚未臻於完美。”
“失敗並不表示你已浪費生命……而是意味你該重頭再來。”
“失敗並不表示你該放棄理想……而是意味你要更加努力。”
“失敗並不表示你絕不能成功……而是意味你要稍安勿躁。”
“失敗並不表示上天要棄絕你……而是意味上天另有更好的安排!”
有許多人談起自己時,都認定了自己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也就是沒有什麼可以用來改變已有生活狀態的東西。他們下了那麼大力氣,花那麼多心思,居然是來證明自己身上的確乏善司陳,缺乏成功的可能性。然而,事實卻是另一個樣子,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擁有這樣或那樣的才能。一個人一旦能享用自己獨特的天賦,就有可能成為成功者,成為千萬富翁。那些成為千萬富翁的人往往是敞開胸襟,以一種開放的態度,迎接失敗的挑戰,因為每一次失敗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自我教育的機會。
◆完全向前的慾望是千萬富翁們的成功動力
美國帕金森管理研究基金組織曾就經理應具備的條件問題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商業界、政府、科學家和宗教界領導人接受了採訪。回答方式多種多樣,但調查結果只有一個,即做經理的最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