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認為一個兒童未來生命發展的“精度”與其“專心和耐力”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蒙特梭利特別重視並且告訴教師,需要“等待”孩子反覆練習的行為發生,而予以鼓勵,使孩子樂意“再來一遍”,甚至幾十遍。因為兒童知道如何使用教具,只不過是教具的功能開始顯現的階段而已。孩子能對教具產生盡情的反覆操作,才會使兒童發生“真正的成長”,我稱之為:“心智的任性發展”。這種盡情“反覆”操作的情況,只有當兒童感到“工作”的樂趣,且能夠符合他的“內在需要”時才會發生。
5“觀察—實施—記錄—研究—發現—重新針對他們的需要進步而對教育計劃的再設計”的迴圈施為。
由於孩子的不斷成長和他們之間的個別差異,以及敏感期各有不同,使老師的教育規劃需要不斷改進。惟有透過實際的觀察、記錄、研究,才能深入切實的發現兒童內在的需要,而給予適當的教育和引導,使其生命更美好的成長。
自由與獨立
此外,在蒙氏教育的施行上,有兩點事項,是大人必須時時警惕在心的:
?給孩子自由
“自由”是蒙氏“科學教育學”的基本原則。
簡單的說,蒙氏認為強制的“教”法,對兒童——特別是學齡前的幼兒,有害無益,除非把孩子的頭腦解放出來,否則這些民族幼苗的發展不會健全。
蒙特梭利認為“自由”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基本人權。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卻不是放任或為所欲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並沒有被允許去做“任何他喜歡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選擇有益與有用的工作。換言之,“自由並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確的事。”
“自由”該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認為以自由為基礎的教育,教師必須掌握三大原則,即: 1、預備符合成長需求的環境 2、協助與觀察孩子在環境中的需求3訂立明確的行為規範並時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因此,對孩子應該以教育他們能獨立為前提,允許兒童依其“內在需要”,自由的去選擇“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進行“工作”(操作)。
蒙特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靜的觀望,保持一種尊重孩子的行為態度,使孩子在獲取經驗時,有完全的自由,在他們工作時不要干擾他”。
我想,在家中的大人們對孩子平日的生活教育,也應把握上述的觀念。
?讓幼兒自己做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講時,總會提出這麼一句話:“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 (幼兒在吶喊:請幫助我,讓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對子女呵護的很仔細,什麼都幫他們做得好好的,看起來是父母的愛心實際上卻抹煞了許多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其實,孩子在學習走路時,就是嘗試“獨立”的開始。
讓我們來聽聽幼兒說:
“我聽到了,
但隨後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記得了;
我做了,
我就理解了。
從孩子的叛逆心理看父母的教養弊端
如果孩子偶爾淘氣,不聽大人的話,父母往往不以為然;如果孩子經常不聽話,管不住,父母就會深感頭疼。“不幸”的是,許多父母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的增長,孩子不聽話的行為愈來愈嚴重,而且在父母不斷嘮叨下,孩子甚至產生了叛逆的心理,不管父母說什麼,也不管對自己有多大好處,一律是先否定再說。
奇怪的是,每當父母把孩子如何頑固執拗的表現告訴幼兒園的老師,老師卻很可能不認同;父母告訴其他和孩子接觸過的熟人時,他們往往也會表示詫異:“你的孩子挺好的呀!沒有你說的那麼搗亂啊!”當父母聽到別人這樣說時,真是既欣慰又困惑。
已經上幼兒園大班的姍姍就是這樣,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姍姍熱情、愛學習、容易相處、樂意照老師的要求做,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可是在家裡,姍姍總是鬧彆扭,特別是對爸爸說的話,她一般都要反對一下,讓爸爸老大不痛快。同一個孩子,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評價,是孩子在父母和別人面前的表現真的有那麼大的不同,還是另有原因呢?
孩子為什麼說“不”?
幾年前,曾有一所小學做了一項“對爸爸媽媽哪些地方不夠滿意”的調查,調查結果發表在《少年兒童研究》雜誌上。統計顯示,孩子對爸媽不夠滿意的地方有58項之多,比如:動不動就發脾氣;不瞭解我的心;要求太嚴,標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