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百姓稅款不行,怎麼削減人家的食俸就行?”
公儀休道:“主公息怒。近年來我魯年景豐欠參半,百姓家底尚不充裕,常言說,陰晴難測,風雨無常,旱澇之災亦不可知,若連遇天災,而百姓卻無些許積蓄,必生慌亂,民亂,國必不寧,故古人有言曰:‘民財不可竭,財竭則國危’,主公當思也。”
公儀休最後幾句話在魯元公的腦海裡產生了觸動,對他來說,第一位的就是國家安定,保住他的君位。心裡想,這些年也確實是沒有幾個豐年,百姓們也就是落個溫飽,剩不下什麼積蓄,把他們徵得太苦,真要是再遇上災年,說不定就會發生象老國相說的這種情形,國家不寧,寡人的君位又怎麼會穩?可不加徵百姓,這麼多的錢出在世襲子孫的身上,他們準定是怨恨寡人的!魯元公心裡矛盾,拿不定主意。
公儀休道:“老臣想出一個主意,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魯元公:“老愛卿你說。”
公儀休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百姓的稅賦再多加徵一點,世襲子孫的食俸再少削減一點,使其各負萬金。
魯元公沉思了好一陣,道:“二位愛卿先退下,讓寡人再想一想。”
公儀休和吳起走後,魯元公即刻命內侍把曹頡召來宮中,講說了建立新軍和新軍所需資費籌措之事,問曹頡是什麼主意。曹頡一聽要他出任新軍主將,如喜從天降一般,心想,這些年我曹某在朝中掌理軍務,雖說職在將軍,手中並無實權,如果能主新軍,手中有了一支為自己所用的軍旅,就等於有了一塊取代吳起執掌一國之軍的跳板,同時吳起提出削減世襲子孫食俸以作新軍資費,必會引起這些人的怨恨,於我曹某豈不是兩全其美?道:
“臣以為,增建新軍,甚是必要,削減世襲子孫食俸一事,主公全不必慮,主意不是主公所出,而且主公是力主不減,事情傳出,這些世襲子孫不僅不會怨恨主公,還會感謝主公,於主公全無損也。”
魯元公想想,道:“是這個理兒,那就這麼定了!”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兵家吳起 (18)
4
正如吳起預料的一樣,曹頡對執掌新軍抱以極大的熱情,很快便把一支擁有萬人的新軍組建起來,為利於訓練,他在城南十里處選取了一片開闊地建起一座新軍大營。從早到晚,大營內戰馬嘶鳴,兵車揚塵,金鼓動地,殺聲震天,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練兵景象。曹頡吃住在大營,十天半月不回一趟家,不論風天雨天,還是在炎炎似火的烈日下,都能看到他身著戎裝與孟生一起指揮將士演練的身影。在他看來,只要在最短時間內把新軍訓練出個樣子來,他的統軍才能就會得到公認,老國相就再也不能以他不知兵為說辭阻止他做大將軍。他進而繼續往下想,老國相已經是風燭殘年,老牛破車,沒有了幾年的活頭,老國相一死,吳起再沒了靠山,而他曹頡有國君,到時候吳起自然就會位居他曹頡之下。曹頡把這些深藏在心裡,對吳起表現得更加親近,更加敬重,隔上幾天便往吳起的府上跑一趟,親自稟報新軍訓練進展情況,請教將兵之法。他還不斷在孟生面前讚頌吳起如何博識廣聞學貫古今,他知道孟生是吳起一手培植起來的,透過孟生把話傳到吳起的耳朵裡,更容易博得吳起的好感和信任,消除吳起對自己的防範。
吳起生性襟懷豁達,坦誠仁厚,向來都是以君子之心度量他人,對曾經同窗的曹頡自然更是不設防心,新軍建立之後,他想到的第二件事是調整軍旅駐防。兩個月前齊軍遭到慘敗,其戰力不會在短期內得到恢復,故而對魯國也暫不會構成威脅,應該在與楚國相接壤的邊界加強防守。魯與楚原先並不是鄰國,兩國之間還隔著莒、曾、郯三個諸侯小國,十幾年前,由於可與楚國相抗衡的吳、越兩個東方大國之間戰事不斷,先是吳兵敗越,後又越兵敗吳,雖然最後越國滅掉了吳國,但越國國力已大大削弱,楚國乘機北上用兵,先滅掉了鍾吾,隨後又一舉把莒、曾、郯三國滅掉。在此之前,楚國已先後滅掉了鄧、黃、庸、蓼、蔣、呂、蕭、許、胡、陳、蔡、杞、邾等十幾個諸侯小國,成為時下國土面積最大的諸侯國。吳起認為魯與楚為鄰十幾年來雖然一直保持著友好相處,但對這樣一個大國,不能不防患於萬一,於是親到謝柳和申詳軍中,做了重新佈防。
吳起慮事高遠,理事有序,果斷練達,公儀休看在眼裡,喜在心上。公儀休年已七十有五,雖說耳不聾眼不花,但總感到力不從心,這幾年一直想找一個可以接替自己的人,今天,他覺得吳起正是接替他的最佳人選,魯有吳起,定能保得魯社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