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3/4 頁)
有兩萬五千人的秦國精銳部隊,悄悄地出發了。
同時,那埋伏在趙國與秦國邊境的二十萬大軍,則分出了五萬兵馬,在大將王的帶領下,突襲了韓國與秦國的邊境野王邑。
看著從天而降的秦軍,旗幟鮮明,潮鳴電摯一般地來勢洶洶,野王不戰自降。
大秦的版圖又進一步得到了擴充套件。同時,也將本屬於韓國,卻與趙國相鄰的上黨郡孤立了起來。
訊息自然傳到了韓國的首都陽翟,也就是現代的河南禹縣。
那韓國本就是個小國,韓惠王又是個膽小怕事的主,早已對雄起的大秦懼怕無比。
於是,在與同樣束手無策的大臣們一番商議之後,決定主動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
出乎意料之外,那上黨郡守卻是個有骨氣的,根本不願意投降秦國。
看著如狼似虎的大秦軍隊,無奈的韓王又派出心腹馮亭去接替上黨郡守,進行降秦的相關事宜。
誰知,這馮亭竟也是個不願意降秦的。而且,為了避免秦國更加強大,同時利用趙國的力量來對抗秦國,他把上黨郡主動獻給了趙國。
對於這喜從天降的“好事”,還處於被魏國和燕國聯合攻擊下的趙王,卻欣然地接受了。
封馮亭為華陽君,同時仍任上黨郡守,並派出平原君趙勝,率領五萬趙軍接收上黨。
這讓本就處在戰事之中,兵力有些捉襟見肘的趙國,因一時的貪婪而自掘墳墓。
借道齊國的吳起,聞報大喜,指揮二十萬大軍直逼趙國的首都邯鄲。一路上,勢如破竹,所向披靡。
趙王自是悔不當初,急調廉頗回師救駕……
而這一切,卻都在老十三與孫臏的預料之中!
於是,秦國突然昭告天下:
“趙國與已屬於秦國領土的上黨郡守馮亭狼狽為奸,侵佔秦國領土。
是可忍,孰不可忍!
十三王子受封為太子,將率四十萬大軍征討趙國。”
不僅如此,據各國的探子們回報,秦國還秘密派出二十萬大軍嚴守與魏、楚兩國的邊境。
訊息一傳開,全天下一片譁然。
不過,這秦國也算是師出有名了。而知道內情的莫小雨,卻瞠目結舌,不由自主地感慨道:
“我去,這也能成為藉口?果然是強盜邏輯呀!”
自此,大秦開始了它正式的帝國征程!
再說吳起,這時,早已收服了途經的趙國的幾座城池,並開始指揮著魏國的那二十萬大軍,攻打著趙國的首都邯鄲了。
而此時此刻,趙國的精銳部隊,早已被牽制、分散於與燕國、魏國與秦國的邊境地帶。
趙括率領的十萬大軍,在“火牛陣”中,基本上全部陣亡,趙括則下落不明。
趙勝率領了五萬精兵去接手上黨郡。
唯有廉頗率領的二十萬大軍急急地奔波在救援迴歸的途中。
邯鄲城內計程車卒,多為剛徵集的下民。大約有三四十萬人,且多為四十歲左右的老人(古時四十歲即為老)或十三到十八歲的弱童。
而年輕力壯計程車卒則不超過十萬,其中還包括趙王的宮衛步兵和少量的騎兵,大約有一、二萬人吧。
這些人構成了趙王與魏軍對峙的主力。
守將為宮衛統領樂乘,而平原君趙勝,成為了邯鄲守衛之戰的實際最高指揮官。
一時之間,趙國上下戮力同心,誓衛國都邯鄲。
吳起不愧是師出鬼谷子。他的軍隊構成,以步弓兵為主,且攻城的武器也頗多,可以說是有備而來。
於是,在吳起的指揮下,魏國的弓弩手,將數十萬支箭射向了邯鄲城上,掩護步兵攻城。
而那步兵又被吳起分成了兩隊,一隊肩扛雲梯,強登邯鄲城牆,一隊則推衝車直攻城門,且不分晝夜地輪番攻打趙都。
趙國的守軍,雖是老弱病殘居多,但好在上下一心,同仇敵愾,一次又一次地擊退了魏軍的進攻。
僅幾天下來,魏國的軍隊,傷亡就近兩萬人,邯鄲城卻遲遲未能攻下。
這時,廉頗已率部直逼魏軍而來。
無奈之下,吳起再次向燕國請求支援,燕國卻裝聾作啞。
眼看著部隊傷亡慘重,公孫衍只得行使將帥的職權,下令大軍向後撤退。
結果,又與廉頗之部正面遭遇,幸好此時邯鄲城內天寒地凍,傷員遍城。否則趙國前後夾擊,這二十萬魏軍必是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