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1/4 頁)
“即使放在現在的觀影程度而言,這些都屬於不可多得的電影!”
“所以,hk電影一開始確實領先整個華語電影圈一大截!”
“那麼,他們是怎麼玩砸的呢?”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hk電影為什麼輝煌?這和hk的經濟發展,政治變革,社會變化是分不開的。六十年代的hk是什麼景象呢?經濟開始起飛,商貿逐漸繁榮,人口迅速增加,文化日益多樣,地區影響力迅速崛起,在這種環境大背景下,加上以邵氏電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投資電影產業,hk電影業在獲得了充裕資金的滋潤後,迅速崛起,不論是產量還是質量在當時的年代都是亞洲領先的。hk一度成為好萊塢之後世界第二大電影產地,並在東亞、東南亞國家建立了自己獨有的影響力。”
“為什麼當年的hk電影能在東亞和東南亞勢如破竹呢,這就是當時這些國家的國情決定的,日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沒有形成有規模的電影產業,而東南亞國家的實力說實話來講離hk差了點,首先經濟起飛時間就晚了十年。並且東南亞大量的華人也為hk電影的快速及普遍的接受提供了可能。”
第六十二章 HK電影是怎麼衰敗的?
“電影,從根本來說屬於文化產業,想要讓電影產業得到興盛,必須有與之相匹配的經濟實力,也就是俗稱的市場。”
說到這,沈臨端起了茶杯,抿了一口。
“當年的hk電影擁有著廣闊的華人市場,從東南亞到東亞,很多人都喜歡港片。投資電影事業成為了當年的hk商人們第二喜歡做的事情,這裡提一下,排在第一的是房地產!”
“隨著光藝、電懋、邵氏等大型製片企業的出現,電影產業開始轉型,從獨立製片轉向流水線式的生產,電影產業規模越做越大,越來越系統化。當時的電影總結為兩個字‘高產’!電影製作公司多的數不勝數,比較知名的有:英皇,銀河映像,邵氏,中國星,嘉禾,寰亞等等,每年製作的電影像生產香腸一樣源源不斷,不僅滿足了hk本地的市場需求,在亞洲和其他區域也都供不應求,當時流傳一句話:在hk最賺錢的兩件事,一個是賣白粉,另一個就是做電影!”
“這種盛況持續到八十年代末,突然有一天人們驚奇地發現做電影居然不賺錢了!”
“為什麼呢?同質化太嚴重了,也就是更風現象太多!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王晶導演執導了《賭神》在本埠大賣了4000多萬,然後他在同一題材上又拍攝了十幾部片子,比如《至尊無上》《賭俠》之類的,據說明年跟大家見面的《澳門風雲》也是一部賭片!”
“咱就不說其他導演執導的一些賭片了,簡直不勝列舉!”
“其他的一些題材,殭屍片、屎尿類惡搞片、警匪片都讓他們拍爛了,堅決不肯創新!也絕不拍大製作,喔,我們辰龍大哥拍過《我是誰》花了將近一個億港幣,但是虧了錢!”
“哲學講內因決定外因,用在這裡特別恰當。我在上面已經說了,hk電影在輝煌的三十年裡主要還是以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武俠片、功夫片、鬼片為主的,這一方面是製片公司追求商業效益的直接手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作為一個只有600萬人口,實體規模只有臺彎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分之一、洛杉磯市的三分之一(更何況好萊塢有三億人口的廣大腹背),充其量也就只能和新加坡一較高下的。”
“近代的一個世紀裡才發展起來的海邊城市來說,缺乏深厚的文化積澱,進而缺乏電影製造的想象空間與素材空間,從而造成hk電影難出宏偉大作!這一點才是hk電影走向衰落的最根本原因!”
“外因有很多,我們一一分析,首先時代進步、群雄崛起!”
“六七十年代的hk電影在東亞、東南亞頗有一枝獨秀的感覺,而進入90年代之後,hk電影卻直接面對著三個勁敵:電視劇、西方大片、土著豪強崛起!”
“首先在世界範圍內,電視的普及、電視劇的崛起將一大批電影市場活脫脫的剝離了。96年後,韓劇橫掃亞洲就是一個典型表現。
另一方面,進入90年代之後,好萊塢突然意識到了要進攻全球市場,於是果斷的就來了,而且一發不可收,現在hk電影的票房記錄依然是泰坦尼克號創造的!就這樣,以好萊塢為首的西方大片用了大概十年的時間徹底將港片擊倒,進入新世紀的這些年,每年hk電影票房排行榜前十中能有一部本土電影就算很不錯了!
而hk電影人肯定要追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