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2/4 頁)
神話般的“現象”對於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能起什麼借鑑作用。
總之,知其成功之然,更應知其成功之所以然。
結合媒體的議論和業內人士的看法,我們作了總結、分析和思考,覺得《老手》的成功至少有以下一些重要因素:
第一,《老手》的成功得益於中國文化產業強勁發展的態勢。
電影是文化產業中市場反應非常敏銳的門類產業,是大眾非常喜歡的一個藝術門類,一旦被廣大觀眾認定為好作品,好彩頭、好勢頭也就隨之來了,其發展之勢不可擋。
《老手》奇蹟般的票房騰昇勢頭,連導演沈臨都覺得“有點過分”。
現在這事已不僅僅是一個電影,變成了一個事件,一個“不尋常”的現象,《老手》的成功是撞上了好勢頭。
第二,《老手》的成功主要在於沈臨導演瞭解觀眾看電影的心態,滿足了觀眾對於電影的精神訴求。
導演沈臨分析說,影片的成功,主要在於“片子本身對觀眾訴求點的要求給得很明確、很清晰,因此有了好口碑,然後口碑相傳,這比所有的宣傳和廣告都管用。”
現在的觀眾選擇電影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好看,不會大多地去計較製作、特效、藝術性等,廣大觀眾對電影很寬容,他們討厭的只是被欺騙。
以前的國產大片靠明星陣容、宣傳炒作把觀眾引進電影院,觀眾曾多次上當。
他們學精明瞭!
明星人頭堆得再多,你炒得再熱鬧,只要內容不好看,觀眾也不想再進影院去看你的電影。
《老手》恰好避開了原來的這些炒作模式。
《老手》之所以能倍受歡迎,也是因為它是一部尊重觀眾的電影。
第四十章 商業電影新的領袖者?
驚喜總是來得太突然:央視《新聞聯播》6月12日,主持人面帶微笑:“近半個月日,國產電影《唐人街老手》在良好的口碑作用下,半個月時間,創造出15億元票房。”
電視下方的滾動著新聞標題:“《唐人街老手》備受觀眾歡迎。”
鏡頭切換到一家電影院門口,人頭攢動。
旁白介紹:“在京城旺達國際影城,電影《唐人街老手》場場爆滿,連白天上座率也超過了五成。”
旺達影城的總經理上鏡,接受採訪說道:“5月25日開始,影院基本上每天都是滿場,這個情況已經持續了整整半個月時間,確實也出乎我們的意料!”
接下來,鏡頭切到了排隊買票的觀眾(這個鏡頭有點假,這年頭都用團購,誰還直接買票?)旁白響起:“據瞭解《唐人街老手》在首日取得1。31億元的票房成績後,更在5月26日創下了單日2億的票房記錄!截至目前已經超過十五億元票房。”
“《唐人街老手》是中國著名作家兼導演沈臨的第三部作品,劇情圍繞脾氣火爆的警察抓捕犯罪分子富二代,最終將其擒獲的故事。沈臨在這部電影大膽借鑑了成龍式動作喜劇的風格,使得影片獨具一格,很有觀賞性!”
接著,到了採訪觀眾的環節。
“連孩子都在跟我提那是一部多麼有趣的電影!”買菜市民王媽媽;
“同學們都在看,攛掇我也去看!”正在讀初中的陳曉露同學害羞的看著鏡頭說道。
以上。
怎麼說呢,很新奇,按說電影登上《新聞聯播》報道,《唐人街老手》並不是獨一份,當初的《英雄》《無極》《集結號》等等都曾經上過央視大舞臺,但沒有一個導演能讓主持人加以介紹的!
大都只是滾動播放一下。
《唐人街老手》似乎已經不再只是一部電影,幾乎成了一種現象!
票房火爆也是可以理解的!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前一陣的“藝術電影”《我11》,僱傭水軍兜售還是無人理會,一片罵聲。
有人讚賞,可定也就有人批評!
長江日報上有個文學教授兼作家批《老手》是‘三俗’,“以電影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產業不能只是緊盯票房,而應該注重文化導向,注重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質與品位。”
有網友直接懟了一句:“這尼瑪都多少年的老調子了?總有那麼些三不像的人覺得自己有義務來教育人民,說什麼‘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質與品位’。彷彿就他們代表了文化素質與品位。”
沈臨也在微博寫道:“在正常國家,藝術與商業是分開的,想要藝術價值就不必考慮商業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