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部分(第3/4 頁)
委很欣賞《八月》,硬是把第五十三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頒給了電影《八月》一個大陸導演的處女作。
《八月》是不是被高估,我們無從知曉,不過金馬評委的口味一向特立獨行,他們能把最佳影片頒給《神探亨特張》《爸媽不在家》《當愛來的時候》自然也能頒給《八月》。
而且相較於整個2016年的電影環境而言,《八月》也確實挺適合拿最佳影片。
說白了,整個2016年,國產爛片爆發式增長,幾乎很難從一堆爛片裡挑選出擊精品。
選擇《八月》意料之外,但又有點情理之中。
第四天,沈臨終於看到了《八月》還有《我心雀躍》。
關於《八月》,很多關注中國電影的都稍微瞭解一點,黑白影像,勾勒了一副九十年代初的下崗潮的故事。
導演張大磊用一種類似散文詩的方式,描述了主角張小雷在小升初暑假八月時的生活。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下崗潮”中,作為電影廠剪輯師的父親工作難保,卻堅信在新規下依然能夠“憑本事吃飯”而依然清閒故我。
母親則為了小雷能上一所好中學東西奔走,成為家裡的經濟支柱。
影片還穿插了其他碎片化的情節:在路上結識的小混混被警察逮捕又被釋放,對面的鄰家女孩成為幻想中的物件,太姥姥臥病在床最終離世,曇花含苞、開放…
最終,父親為了生計離家隨劇組赴草原拍攝,小雷心中對家庭、父輩的依戀隱隱生髮。
夏天就此結束。
“迎來送往”是故事的命題之一,童年被解構為碎片,在散亂中呈現出渾融的氣韻。
散文化的電影往往“從平凡而樸素的生活本身出發,把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許多社會現象與問題,綜合成一個整體表現生活的複雜性,使用開放性結構,表現生活的多義性”,而在這些看似平淡的流變中,卻反映著“巨大的生活程序”與“時代脈搏跳動”。
至於《我心雀躍》,沈臨知道這部電影完全是因為西寧電影節的推廣。
每個電影節都想打響屬於自己的知名度,怎麼才能打響知名度?造神啊!
於是,《心迷宮》成了15年西寧青年電影節的代言人,很多看完《心迷宮》的觀眾開始對西寧青年電影節產生好感;
今年他們主推的就是《我心雀躍》,很簡單的理由,這是一部時下最流行的青春片!
不過,能參加西寧電影節,並且被一干評委看重,那肯定就缺乏了國產青春片的‘墮胎、撕逼、車禍’三要素,整部《我心雀躍》完全站在小女孩的角度講述暗戀老師的一場戲碼,忒文藝!
在這幫評委看來,這部電影很適合以小博大。
唉!一幫票房成績從沒超過5億的導演、編劇還有配樂師居然談論起了市場!
沒看到真正懂行的都沒怎麼說話嘛!
這幫人不太可能低下高昂的頭顱向沈臨這樣的導演請教的,搞文藝片的是有尊嚴的!
好吧,他們不帶沈臨玩,沈臨也樂得清閒,好整以暇坐在會議室看著一幫人興高采烈徜談《我心雀躍》的票房成績。
這個說至少五千萬,那個說應該會有一億,可勁吹唄,反正吹牛又不用交稅。
沈臨很清楚,無論是《八月》亦或《我心雀躍》票房起飛的可行性幾乎為零。
前者,雖然有金馬最佳影片的加持,可它好死不死跟《金剛2骷髏島》同一天首映!
黑白影像挑戰好萊塢大製作,這麼不對等,瞎子也知道怎麼選!
所以,《八月》的票房成績很爛也就可以理解了,頂著金馬的光環,院線上映十天,累計票房不足400萬。
至於後者,拖了一年炒夠了話題才上映,院線上映6天,票房成績是32。9萬!
沈臨本身很喜歡《八月》這樣的故事,安安靜靜透過少年人的角度看待整個時代的大變革,讓人在觀影之後還有有些許遐想。
真的很不錯。
當然,畢竟是處女作,電影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比如說剪輯、演員的選擇,尤其是演員的選擇方面,不是專業演員真的很容易讓人出戏!
瑕不掩瑜,這部《八月》算是沈臨參加西寧first青年電影節以來看過最舒適的一部電影了。
這部《八月》確實稱得上今年的驚喜作品,但是王佳衛肯定不喜歡,他不是內地人,沒法理解這種敘事手段,也沒法感同身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