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我們知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汲黯這樣的人最敬佩袁盎,袁盎還會是小人嗎?所以說袁盎不是小人。
袁盎不但不是小人,而且是真正的“士”,堪稱“無雙國士”。那麼“士”又是怎麼回事呢?
什麼叫做“士”呢?我這裡給大家看的,就是現在我們知道的最早的一個“士”字——戰士的“士”這個字,最早就是這個字形。從這個字形看,很清楚的,“士”是什麼呢?是一個人,他的頭髮梳起來,上面用一根棍,把頭髮串起來,這就是“士”。所以,“士”的本意就是成年男子,特指未婚的成年男子。
古時候一個男子成年的標誌就是這個——把頭髮梳起來然後插上一根棍。我們知道,在清代以前漢民族是留全發的,人的一生只剪一次頭髮,就是出生三個月以後——大概是百日,或者不一定是百日,是一個吉日,三個月以後的吉日——剪一次頭髮,就是把胎毛剪掉。這一天母親就抱著孩子來到父親面前,由父親撫摸著孩子的頭,給他起一個名字——這個儀式叫做命名禮,就是說從此這個小孩有名了,表示承認他來到了人間,加入了我們家族。然後這個小孩子的頭髮就繼續長,長長以後不再剪了,從當中齊眉毛往兩邊分,這個叫做“兩髦”,所以這個小孩子也叫“童髦”。頭髮再長長以後,就開始往兩邊盤,男孩子盤在兩邊,要盤成一個獸角的形象,即野獸的兩隻角,這個叫做“總角”,所以兒童時代也叫“總角之時”;女孩子呢,也往兩邊盤,盤到最後這個形狀像什麼呢?像一個樹椏,所以小女孩叫“丫頭”。
那麼男孩子長到二十歲,女孩子長到十五歲,就不能再是總角、丫頭了。這個時候就要把頭髮往當中梳,盤起來,給他戴上一個帽子,再插上一根棍,這個男孩子的禮儀就叫做“冠禮”;女孩子不戴冠,而是插一根簪子,這叫“笄禮”。這個時候,表示你已經成人了,正式加入社會,可以有自己的社交活動了。
但是在周代、秦代、漢代,社會上有一個等級制:只有貴族家的男孩子才能夠舉行冠禮。就是說,只有貴族的男子才能戴冠,才能戴帽子;平民不行,平民只能戴頭巾,只能把頭髮盤起來,弄一個頭巾蓋在上面,把頭髮一捆——平民沒有資格戴帽子——所以高帽子不是隨便好戴的,戴高帽子是要有資格的。
這樣一來,“士”,我們就明白了,它就是貴族的成年男子。貴族分四個等級:最高一級就是王,就是天子,第二級就是諸侯,第三級是大夫,第四級是士。那麼前三級的貴族和“士”又有什麼區別呢?
這之間的區別在於,天子、諸侯、大夫除了可以加冠外,還可以加冕。冕是什麼呢?就是皇上上朝的時候戴的那個禮帽。冕,它的上部有一塊板,這塊板叫延,延的前後要垂著珠串,用珍珠一串一串地串起來垂在前面和後面,這個東西叫旒。有一個細節我們可能不一定注意到,就是除了前後要垂旒以外,在耳朵旁邊也要垂兩顆玉,這兩顆玉叫做充耳,它的意思是:正確的話你就聽,不正確的話你就不要聽——什麼讒言、惡語、汙穢之言,不要聽,這叫做“充耳不聞”——“充耳不聞”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那麼前面的這個旒是什麼意思呢?是視而不見的意思。不該看的你不要去看,不該聽的你不要聽,這是冕的作用。如果又有冠又有冕,那就叫做“冠冕堂皇”。天子、諸侯、大夫都有資格加冕,士加冠不加冕。所以,天子、諸侯、大夫是有冕之士,士是無冕之王。來看一下,這個“王”字實際上是“士”字上面再加一個冕,就是王了。
但是,不管你是哪一級的貴族,都是要加冠的,加冠一共有三次。我們在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裡面可以看到這個鏡頭,漢武帝十五歲的時候,還是太子,漢景帝來給他加冠,舉行冠禮,一共加三次。第一次加的叫緇冠。緇冠就是一個黑的帽子,加了緇冠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有治權,就是有統治權。第二次加的冠叫皮弁。皮弁是什麼呢?皮弁是軍帽,也是獵裝,加了皮弁以後就意味著有兵權;加皮弁的同時往往佩劍。所以我們看《漢武大帝》,你會發現皇帝一天到晚劍不離身,走到哪兒都把劍帶著,因為佩劍是當時貴族男子的特權,也是他身份的象徵,你必須有一把劍佩在這裡。第三次加的叫做爵弁。爵弁是宗廟之冠,就是有祭祀權,有資格參加祭祀天地、祖宗的活動——我們知道當時國家大事就是兩件事,一個是祭祀,一個是戰爭,“國之大事,惟祀與戎”。
那麼,一個貴族男子第一次加了緇冠有了統治權,第二次加了皮弁有了軍事權,第三次加了爵弁有了祭祀權,那從此以後他就是一個非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