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有一次,漢景帝主持一個學術討論會,討論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湯武革命是否合法。什麼叫湯武革命呢?“湯”就是商湯起兵打敗夏桀,由商朝取代夏朝;“武”就是周武王起兵革命,由周朝取代商朝——會議主題是說這個事情對不對。道家說不對。道家的代表人物叫做黃生,就是一個姓黃的先生——黃先生,黃先生說,這個帽子再破也要戴在頭上,鞋子再破也要穿在腳上——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夏桀再壞,殷紂王再無道,他也是君,所以湯武革命是造反。儒家的代表人物叫轅固,轅固反駁道,照你這麼說,我們高皇帝取代秦王朝也是造反了?
這個事情就不好講了。你如果贊成這個黃生,那意味著我大漢政權是來路不明;如果贊成轅固,那意味著我大漢王朝也可以被別的王朝取代。對這個漢景帝怎麼表態呢?漢景帝說,好了,吃肉不吃馬肝,不算不懂味道。馬肝是什麼?馬肝是有毒的,是不能吃的,所以我們還是喝排骨湯吧!漢景帝是比較溫和的。竇太后就很厲害了,她就把轅固叫過來,說,你讀讀老子的書。轅固嘴巴一撇,什麼老子的書,那是奴才的書!竇太后勃然大怒道,你怎麼說本太后讀的是奴才的書?那你到野豬圈裡去,你跟野豬鬥一鬥,就把他扔野豬圈裡頭了。最後還是漢景帝塞給轅固一把好刀,轅固一刀把野豬殺了,才保住了一條性命。所以說,這個時候整個朝廷裡的人的思想是傾向於道家的。
那麼,道家的治國理念是什麼呢?用老子的話說,叫“治大國者曰烹小鮮”。什麼叫做小鮮呢?就是這個小魚、小蝦要怎麼做呢?拿一個盤子,放一點油,不要多了,把小魚、小蝦放在裡面,弄點小火慢慢烤,烤焦了以後翻個面再烤,烤到酥得骨頭都能吃。如果是小魚、小蝦在鍋裡面,你就不能拿個鍋鏟不停地炒,否則最後會成什麼了,會成渣子。所以,老子說,治理一個大國,就像做小魚、小蝦一樣,你不要折騰,不要搞運動,你安靜一點,安安靜靜地讓它慢慢地往前走。所以說,削藩那是要削的,但不能像你晁錯這樣急哄哄的,你得一點一點來,慢慢地做。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大家認為,這個吳楚之亂完全是晁錯惹出來的禍。本來人家也沒有造反嘛,人家都很規矩嘛,該繳的稅也都繳了嘛,該做的事情他也做了嘛;惟一不合禮節的是吳王沒有來朝見嘛。而吳王沒有來朝見,那是有原因的。當年吳王的太子進京,和文帝的太子——後來的漢景帝——兩個人下棋。兩個孩子下著下著不知怎麼一下火了,漢景帝拿起棋盤砸過去,結果把吳王的太子砸死了。把人砸死了以後呢,文帝就把吳王太子的屍體弄車給運到吳國去,說給拿回去埋葬。吳王就發脾氣了,什麼意思嘛,在那兒死的,為什麼不能就地埋葬呢?非要給我送回來?他就又把屍體給送回去了。這麼著兩家就翻臉了。吳王說,我生病了,氣病了,我再不上朝了。後來漢文帝也很後悔,就賜了吳王一個几杖,就是一個柺棍,還說,兄弟你既然年紀大了,就不必來了吧。本來沒事了嘛,你現在要去削人家的地,惹得人家造反,那你要擔當這個責任。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那就得歸結到晁錯的為人上了。晁錯這一回為什麼會招來一片喊殺呢?我認為,不但因為他這次犯了眾怒,而且因為他平時就不得人心。這就牽涉到晁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那麼,晁錯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冤死的晁錯(下)(1)
晁錯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有才華的人、有思想的人,但不等於他就是一個適合搞政治的人。為什麼呢?他性格有問題。晁錯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恃寵驕人,氣死了丞相申屠嘉,得罪了一大批正人君子。
他為人“峭直刻深”,咄咄逼人,逮住了理就不依不饒。他頭腦中只有“該不該做”,不考慮“能不能做”,以及是“現在就做”,還是“將來再做”。這些性格特徵就註定其很難完成特殊的歷史使命。
首先說,晁錯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晁錯最早是學“刑名之學”的。什麼叫“刑名之學”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學政治法律的,也就是說晁錯是政法學院或者政法系畢業的。因為他的學習成績還不錯,而且主要是文字功夫好,後來就當上了太常掌故。我們要知道,古人判案子很講究判決書的起草,要求判決書寫得很有文采。晁錯很有文采,所以選他做太常掌故。
太常掌故是個什麼官呢?太常掌故是太常寺裡面的一個官。太常寺又是一個什麼機構呢?太常寺就是我前面說過的漢代中央政府九個部當中的一個部,而且是第一部,主管祭祀、禮儀和教育。太常寺有一個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