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3/4 頁)
不過大內卻不是每一個百姓或官員能夠參觀的地方,晉城緞坊的存在,讓這個時代的官與民第一次見識到什麼是“大規模生產”!大量從河北而來的沒有分配到足夠土地地流民,紛紛被這裡的高薪所吸引,積極要求“進坊工作”,讓李德手下的主事們得以挑三撿四,如選牲口。而晉城緞坊以市價大批收購生絲、蠶繭,也讓臨安三百里以內的原材料價格漲了兩成,蠶戶們因此笑逐顏開。
此刻進坊參觀的官員,包括臨安城中的文武,都在為坊內的生產規模而驚歎,卻預料不到這個緞坊的存在會有這麼大地後續影響,緞坊的名聲隨即透過這些官員傳遍臨安周邊州縣,大半年後,當收購生絲蠶繭的小販們跑到嶺南時,緞坊的名聲已經響遍了江南,甚至連久在大內地趙構也對韋后笑道:“母后若想出宮走走,平江那間緞坊倒是個去處。”
平江的老百姓們自不必說,上百頂官轎在大街上一走,那陣勢遠比後世的富豪們用上百輛賓士嫁女兒強悍多了,從此大家心知肚明:緞坊在官場上的地位已經不下於大半坐在轎中的官員!而李德也因此漸漸增長氣勢,開始能夠以平等的姿態對待一般的州縣官員,當然,這種平等還建立在大量的私下金錢往來地基礎上。否則也不能長久。
楊再興將緞坊之事全權委託給王蘭,所費五萬餘全從商號的江南各分號排程,並將投資賬冊全部複製一份到晉城
核。但在晉城,另一項“工業”也在大力建設:“六月底便開始蒸釀第一批酒了。採用了後世的地窖發酵、紅泥封窖技術,糧食的轉化率大幅度提高,而較為發達的鑄鐵技術也讓蒸餾器具齊備。提高了酒度,所出原漿酒達到了五十度以上的高度!而百斤糧出酒率也達到了驚人地三十一斤!
洪皓是酒鄉常客,初時對耗費上萬建設一個大型“酒廠”殊為不解,而且這個廠還建設在距離火器作僅數里的山中,往來甚是不便,但還沒等這些酒窖藏到期,只是品嚐到第一批原漿酒的時候,洪皓就已經徹底被征服了:小爐小灶哪裡出得了這等烈度的窖酒?大批酒罈中裝的美酒只是少量在澤州和潞州衙門中出現。其餘全部存入了太行山的秘洞中。
“張先生,以江南和上京的酒價,這等美酒可值多少錢一斤?”楊再興這時才在衙中笑問洪皓。
“張子魚”訕笑半晌,才豎起大拇指:“楊大人所為,果然多出人意表,這等美酒便是現在上市,恐怕江南河北地面上的酒坊都可以改招牌賣醋了!老夫在上京時,那般劣酒也須一五六斤。若是這等好酒,只怕一還買不得一斤!萬石酒糧,可得三十萬。如此不下十五倍利,大人高明!”
楊再興擺擺手:“若是將這酒窖藏一年以上,再以細瓷瓶裝入,以上等絲緞裹之,再以木匣盛放,限量而賣呢?”
洪皓張口結舌。半晌不得出聲:“楊大人哪裡來地這等生意經?當真能者無所不能!”再細細一算,若是這般演算法,只是酒外的包裝,便少不得一,若賣出去時,怕不須五六!那是什麼天價?怪不得這酒坊不敢在城裡修造,而是建在太行山中:若是給江南河北的行商們見識到這等工藝,照抄照搬了去。哪裡還賣得起價格?
不過讓楊再興最為牽掛的,還是北上買馬的羅彥。
大同府晉城分號內,羅彥正愁雲滿面。大同分號主事孫同甫也相對無言,雖然眼下滿桌酒菜。甚至還遠過羅彥在晉城中的伙食水平,但兩人都食之無味,旁邊一室內的兄弟們都在吆五喝六地吃得高興,卻難解二人之憂。
—
“羅爺,楊大人那裡怎麼曉得白韃靼人情狀!老孫在此間十餘年了,雖說為羅爺出力還不到兩年,可是羅爺所交待的事,小的哪裡推託過?只是這汪古部受了大金冊封,汗王在這長城外的千里草原上,出行一步都有番賊陪同,餘下小部落被這大同府地軍爺們打得生死不能,便有幾匹好馬,也須按官定的低價售與軍爺們,哪裡敢賣給我等?若被撞破了,我等還是細事,那些個小部落只怕要滅族!”
孫同甫絮絮叨叨向羅彥訴了半天苦,羅彥哪裡不曉得他的難處!只是楊再興那裡卻是生死相交的大事,若沒有良馬,晉城軍中的馬匹遲早消耗殆盡,便配出些劣馬來,也少得可憐,且不堪應用。難道過得幾年,練兵到可用之時,竟然只能在澤州、潞州守城?
楊再興自然想像不到汪古部已經被金人所控制,連一匹馬輸不出來,但形勢格禁,羅彥也良不願就此空手而回晉城,咬牙半晌,突然問了一句:“若不與汪古部買馬,卻須到哪裡還有好馬可買?”
老孫渾身一顫:“羅爺,您的意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