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1/4 頁)
學當下城中
天。迎楊再興等入城。洪皓遂於當夜奉楊再興之意奏至臨安趙構處:“臣汾州節度使、御前都統制、權知澤州府伏奏:近者太行義民離山澤而入潞州,番賊不敵遠遁,諸路義士慮番賊之復至,遂請臣率部入駐州中,權撫大宋子民。天佑大宋,使臣兵馬入於潞州,復昔年故土。此實聖上之德與先帝之靈,豈臣之功哉。州中原有舊年進士魯秀林者,家小系於燕京,不得已而奉偽詔知潞州事,赴任以來,屢救宋人於賊軍之中,免遭塗碳之厄,深孚民望,雖有附賊之罪,亦有撫民之功。臣敢保舉為知州事,如有不稱,臣願任其罪焉。為將者不當擅言地方屬吏,惟陛下知臣魯直,當不以為忤。”
—
魯秀林隨侍在側,見奏書中寬宥之意。躍然紙上,不覺對楊再興感恩戴德,遂生效死之心。
那邊廂,楊再興則自擬與兀朮書,渡河以來,這還是第一遭,其書曰:“昔日與閣下陣前一晤,未知風采如舊否?某今奉鈞意取潞州。幸不辱命,然此州中子民未安,盜賊橫行,若即此付之閣下。是善其始而未善其終矣,豈足孚閣下所望?州中三五君子,其佐某暫治州事,若得軍民稍安,再當奉書閣下。州中軍事,某自當之,其餘吏屬,悉如往日,當不勞閣下多慮。”+|就是將信函傳送至江南河北。趙構得書略早些,展書大悅,遂付之國史,謂之“殿前司都統制楊再興克復潞州”,秦檜聞報時,臨安已經傳遍訊息,惟有愕愕而已。江南諸州縣民眾,自和議之後,對恢復河北已經心灰意冷,不復昔日熱切,至此才又重拾一線希望,對晉城軍寄予厚望。
兀朮書得書大笑:“此子有趣!竟逞昔年之勇!只是取澤州用狡計,取潞州用步軍,若無騎軍為主,如何對付我大金鐵騎?且由得你在那邊安置大金子民,他日大軍到時,還須計你一功!”
u|裡虎即為潞州之敗而死,孩兒雖不才,願領一萬騎去,定將楊再興擒至上京問罪!”
兀朮全身一顫,厲聲道:“大國百年國運,皆在為父籌謀中,哪由得你胡來?眼下草長羊肥,正是剿滅蒙古遊騎時,你若肯為國出力,便率部去草原上廝殺,楊再興處卻休想!”。
i城被嚇破了膽!”兀朮見迭離去時模樣,仍不肯服氣,心中黯然:“此子好勇鬥狠,全無韜略,如何是我家風,罷了,宗幹二子強於迭十倍,歷年辛苦征戰,終是為他人作了嫁衣!”
便在此時,兀朮將令傳至河北諸路,原本就稀疏的馬匹交易隨之銳減,晉城不足四千匹馬,能夠用於練兵的不足三千,能夠上陣的還少數百,楊再興聞訊大是憤懣:“老子眼下積儲,正要練一支鐵騎,方好掃蕩河北,若是這般難做,未必將來要*步軍持霹靂炮去炸騎軍?卻到何年才能夠恢復河山?不成!一定得想法子弄到馬!”
只是澤州、潞州四面俱是金人城池,聞兀朮令後立即收縮馬匹輸出,哪裡能夠買得到!便是夏國商隊來時帶些馬匹,卻是能夠運貨的駑馬居多,能夠上陣殺敵地戰馬奇少,連晉城逐年間損耗地都補給不上,更談不上增加了。江南更不用說,趙構日日只盼從河北買點馬過江,怎麼敢反向河北輸出本來就有限的馬匹?鄂州軍本是大宋朝天下馬匹最多的地方,田師中把持之後,連餵馬的錢都敢剋扣,軍中自然就有人敢把馬匹賣到民間,連軍中都不足用,更不敢向河北賣了。
四面碰壁之後,楊再興冷靜下來,在晉城苦笑:兀朮這招,意味深遠,若讓晉城永遠沒有足夠的馬匹,便是錢糧再多,也只是自保罷了,要想進圖河北,卻是妄想!
見楊再興眉頭深,柔福將手中懷南抱給秋香,和聲問道:“夫君為何事如此艱難?”
楊再興將兀朮將令說與柔福,柔福點頭半晌,卻突然“咦”了一聲,道:“柔福昔年在上京時,嘗聞蒙古諸部,逐水草而居,一戶牧民便有一二千匹馬,蒙古漢子能於馬背上熟睡,騎射皆精,便是大金鐵騎,遇到小隊蒙古騎軍,仍須小心戒備,才可保得平安。眼下蒙古與大金為敵,若要買馬,何不去找蒙古諸部?”
楊再興眼前一亮:鐵木真大約還沒有生下來罷?此時的蒙古,應該還是各個小部落各自為戰的時代,雖然悍勇,卻只能以遊擊的方式襲擾金人,並不能與金軍正面相抗。但若是能夠將蒙古小部落組織幾個,或者能夠成為一支讓金人不敢輕覷地力量。當然了,此時地蒙古人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擁有馬匹最多的民族,若兀朮斷了澤州的馬匹來源,唯一能夠、敢於違抗這個命令的,大約也就只有蒙古人了。
當下不再猶豫,楊再興召來羅彥,令其率一小隊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