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之戰:吳襄、吳三桂父子陣前逃跑,祖大壽率軍投降
大淩河,今遼寧錦縣,是內地通往東北的交通要衝。
公曆1631年9月,皇太極發動了攻取大淩河之役,他以數萬軍隊迅速包圍了大淩河城,祖大壽率城內3萬軍民固守。
皇太極採取圍而不攻的戰術,掘壕築牆,四面以重兵把城圍住,斷其餉道,又於城西另駐一軍,專截錦州方面的援兵,企圖經過一段時間的圍困,城內糧盡援絕,逼使祖大壽獻城投降。
明朝識破後金的作戰意圖,不能坐視不救。遼東巡撫丘禾嘉督率總兵官吳襄等合兵四萬餘赴援。行至離松山(遼寧錦縣松山鄉)30裡許的地方,與後金兵遭遇,雙方展開大戰,互有殺傷,明援兵撤回。
公曆1631年10月22日,皇太極親率八旗騎兵,分作兩翼,直衝明兵大營。吳三桂隨父吳襄等未經接戰,先自逃奔。後金兵趁勢從後面追趕,疾追三四十里,才收兵,吳三桂隨父吳襄及其部屬早已逃脫。結果前面已經講過,大淩河城城中糧盡,祖大壽率軍投降。吳襄被削職為民,吳三桂免於處分。
10。吳三桂抗清謎案(7)
2.關寧援山東之役:吳襄、吳三桂父子平叛立功
吳襄被削職,並沒有給家庭帶來根本影響。因為朝廷還允許他在軍隊中繼續供職。就在吳襄被削職的時候,山東爆發了孔有德為首的兵變。
孔有德原任山東登州參將,後金兵圍大淩河城時,受登萊巡撫的派遣,率八百騎兵出關赴援。行至河北吳橋的時候,孔有德率軍譁變。他們宣佈起義叛明,率軍回師山東,迅速佔領了登州(今山東蓬萊),自稱“都元帥”,屬下李九成為“副元帥”、耿仲明等為總兵官。
孔有德起兵的山東地區近臨京師,朝廷急令直隸諸鎮兵馬會剿,但是官軍連遭敗跡,朝廷一時手足無措。
在這萬分危機的情況之下,公元1632年7月25日,崇禎皇帝命令高起潛督率副將祖大弼、總兵官金國奇等攜數萬兵馬前往山東鎮壓。崇禎皇帝給了吳襄一次立功贖罪的機會,特許以“戴罪立功”的總兵官身份隨軍出征。吳三桂以遊擊將軍跟隨父親與舅父祖大弼參加“平叛”。
遼兵不愧為一支勁旅。1632年10月,遼兵與孔有德部戰於沙河(今山東掖縣),然後迅速將登州城包圍起來。1633年元旦及第二天,孔有德兩次組織突圍失敗,李九成也中彈陣亡。祖大弼與吳襄指揮明軍嚴密圍困,欲把他們困死於城中。
根據《庭聞錄》記載,從明方的戰報中看到,吳襄作戰勇敢,往來衝殺,表現出色。關寧監軍太監高起潛為他題請,朝廷當即恢復其原總兵官職務。
十天以後,孔有德被迫從海上突圍,投奔後金。關寧援山東之役就此結束。
吳襄在這次戰役中勇敢作戰。所以,他不但恢復了原職,還被授為都督同知,蔭一子錦衣百戶世襲。吳三桂在上百員戰將中,他是資望最淺、年齡最小的一個,但是他的這次軍事實踐,為他以後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3.吳三桂的迅速升遷
此後的吳三桂越戰越勇,他的官職也是越來越大。
1635年,23歲的吳三桂擢升至前鋒右營副將。1639年,27歲的吳三桂又由太監高起潛推薦而任團練總兵,駐守寧遠。
總兵官獨當一面,吳三桂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由遊擊將軍而參將,再副將,再升到總兵官,由一個普通的中下級軍官超升至高階軍職,成為明朝政府鎮守遼東的一員重要將領。與他同時代的將領相比,可謂獨步青雲。
問題在於,吳三桂為什麼會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升遷呢?
七、吳三桂崛起原因的分析
吳三桂為什麼會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升遷呢?糾其原因,我認為,這主要得意於以下四個方面:
1.志向遠大
歷史上記載,吳三桂從少年時期起,就有遠大的志向。他絕不會把自己這一生白白放過,他要居大名,享大位,得到天下最美好的女人。他還要封妻廕子,光宗耀祖。
歷史上記載,他在讀《後漢書·卷十·皇后紀·光烈陰皇后紀》的 時候,他不覺擲書長嘆:“仕宦當作執金吾,取妻當得陰麗華,餘亦遂此願足矣!”
這裡的“執金吾”,原本在中國的秦漢時期是個率禁兵保衛京城和宮城的官員名稱。本來呢,在秦朝的時候叫做中尉官,到了西漢武帝的時候改稱執金吾。漢朝的時候,執金吾和九卿平級,統領首都南北兩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