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1/4 頁)
辛街盅≡瘢閡皇竅瘸飛校�蓴撼肺狻⒐ⅲ歡�淺肺狻⒐ⅲ�懷飛小6伎梢源鐧椒稚⒘α浚�韝齷髕頻哪康摹�
但是,康熙皇帝採取了最後一種方案,即三藩同撤,一次性解決。他說,“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清史稿·吳三桂傳》)。於是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風行地經理撤藩事宜。
吳三桂原先還想朝廷會拒絕他的撤藩請求,不料康熙皇帝卻同意了,這是他始料未及的。歷史又一次讓他選擇,是老老實實按照朝廷安排,到關外做一個空頭王爺,還是再次抗拒朝命,再次舉起反叛的大旗?這一次的選擇甚至比上一次降清還是降李自成更難決定,這又是一個人生的十字路口。
5.撤藩之後可能出現的結果分析
其實,康熙皇帝可能真沒仔細研究撤藩的利弊,他沒仔細研究這個撤藩不是一個開玩笑的事兒。康熙皇帝既沒有認真研究吳三桂,也沒有認真研究歷史。這個時候的康熙皇帝,他讀的書太少了!這個時候的康熙皇帝,他太年輕氣盛了!對於下面的內容,他太一無所知了!
按道理說,歷史上關於撤藩的經驗教訓是多的。這些經驗教訓,文的也有,武的也有。
比如說武力撤番,必然會造成一種後果,把人家給逼反了!把人家給逼反了以後會有兩種後果:一種結果是反了的人贏了,比如說明成祖朱棣就把他的侄子弄的不知所終了,然後自己做了江山,這是一種,反了的人贏了,皇上輸了。另外一種結果是這個反了的人輸了,但是給國家造成了重大的災難,比較典型的比如說西漢的7國之亂。
這都是教訓,歷史上也有一些經驗,比如說典型的文撤,事先想象了後果,比如說最典型的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你康熙皇帝按照人家趙匡胤的思路,把人家吳三桂請到北京來,跟人家好好談一談,有什麼可化解不開的?吳三桂早晚還是要死的,錢帶不了棺材裡面去!吳三桂的兒子又是駙馬爺!何苦來造成這前後長達年的三藩之亂?給國家、給民族帶來多麼大的災難?
所以我們說,這部劇裡面就有這麼個意思,就是透過孝莊太皇太后的嘴來說康熙皇帝的做法是有問題的。
撤藩雖只二字,卻對吳三桂屬下數萬人的命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吳三桂割捨不下雲南的宮殿、財產、美人、權勢;吳三桂的部下也難以捨棄他們在雲南得到的一切;吳三桂與他屬下數萬人都不願離土重遷,他們害怕回到遼東生活受到影響,他們更離不開這早已熟悉了的四季如春的雲貴高原。利益的驅動與民族情感交織在一起,吳軍上下撥出一個聲音,用武力反對撤藩,用武力反抗清廷。
此時,吳三桂還有一個顧慮,即他的長子皇駙馬吳應熊還在北京,他派心腹赴京去接吳應熊,吳應熊卻不贊成父親輕舉妄動。吳三桂的心腹無奈,只得偷偷帶了吳應熊的庶子吳世�Х禱卦頗稀N餿�鵂�鎰永吹劍��岫�似鴇�木魴模��丫���約漢褪糲路芰σ徊�∷�荒蓯�ヒ丫�玫降囊磺校���嶙噠庖磺校��慊嵛淞ο嘞頡K�氳劍�實勰曖祝���揮惺裁慈絲梢緣滄∷�餿�鸕牡纜貳�
二、“三藩之亂”的過程
1.“三藩之亂”的開始:1673年12月28日
大清王朝同時撤去三藩的決定,粉碎了吳三桂“世鎮雲南”的美夢。
吳三桂氣急敗壞,暗中指令死黨向撤藩使者請願,要求停止撤藩,繼而又拖延時日,與心腹將領密謀發動叛亂。
在經過一陣短暫的準備後,1673年12月28日(陰曆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召集了四鎮十營總兵,正式下令起兵!
12。三藩叛亂謎案(4)
為了給自己的反叛活動披上名正言順的外衣,吳三桂在“矢忠新朝”接近三十年後,再度扯起了“復明”的旗號。吳三桂率三軍拜謁永曆帝陵,去滿裝、易漢服,重新蓄髮,宣佈與清朝完全決裂,他自任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
然後,他又釋出檄文,指責清朝“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並聲稱要“共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吳三桂檄》)。一場大規模的叛亂活動就這樣開始了。
第二天,吳三桂以62歲的高齡親自披掛上校場,三箭皆中目標,他騎在馬上,雄心壯志,銳氣一如往昔。
1674年1月7日(陰曆十二月一日),吳三桂自雲南出兵北伐,兵不血刃,便拿下了貴州全境!
可以說,吳三桂的叛亂,開局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