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頁)
清兵於7月5日夜偷過錦州城,7月6日黎明,他們接到了蒙古人。結果在他們急速回返的過程中被明兵發現。
駐防杏山的遼東分練總兵劉肇基聞警,即從所部5000人中抽調3000人馬,從原駐守此城的明兵中調出300人,投入戰鬥。在離杏山北十餘里的松山附近駐防的吳三桂得到警報,也立即出動3000人馬,“長驅直過杏山”。錦州總兵祖大壽會遊擊戴明率馬步兵700趕來會戰。很快,明兵集結7000餘人馬,進逼清軍。
關於此役清朝方面的兵力,清官方明確記載是1500人。但是根據吳三桂給明朝政府的報告,則是15000餘人,比清官方所報清兵1500人增加了10倍兵力。
我們再說濟爾哈朗,他為引誘明朝的騎兵出戰,把所部撤退到離城九里的夾馬山,又迅速採取擊其一點、不打其餘的方針,全力包圍吳三桂的部隊。吳三桂拼命衝殺,“與賊血戰”,在劉肇基的及時援救之下,突出重圍。結果,雙方均不敢戀戰,各自班師回營。此役明兵與清兵的損失大致相當。
8月2日,皇太極從瀋陽發來一萬兵馬增援;4日、5日又“發披甲兵”,可見清兵為迎護蒙古多羅特部民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
2.奇襲清兵鑲藍旗營地
這時,皇太極正在積極謀劃攻取錦州,此前皇太極已經派遣濟爾哈朗與多鐸率部進駐錦州北90裡的義州(今遼寧義縣),作為清兵進取錦州的戰略基地。同時不斷向錦州地區出擊,襲擾明寧遠、錦州駐兵。錦州地區的形勢日益緊張。
在這種情況下,遼東新任巡撫丘民仰會同吳三桂、祖大壽、劉肇基等共同謀劃戰守之策。薊遼總督洪承疇提出:採取多種作戰方式,守戰兼顧。
在這一方針指導下,明兵開始對清兵主動出擊,展開各種形式的進攻。公元1640年8月24日夜,吳三桂指揮500馬步兵自松山奇襲錦州附近的清兵鑲藍旗營地。清兵倉皇出營接戰,雙方在黑暗中展開一場混戰。吳三桂的意圖,是對清兵進行騷擾。當大批清兵出動時,便急速引兵撤退。清將一時不知明兵究竟有多少,害怕誤中埋伏,不敢追趕。旋即被迫移營。
3.五道嶺伏擊戰
8月26日,薊遼總督洪承疇會同吳三桂等共同組織了一次對清兵的新的進攻。明軍出動馬步兵四萬進至離杏山城(今遼寧錦縣杏山)十里地方埋伏起來。
8月27日晨,吳三桂率領副將以下將官五十餘員,士兵約四五千人,“齊出杏山城,整列隊伍”,令騎兵居前,便於衝擊;步兵火器居後,以備堵擊。這時,擔任偵察的先頭部隊報告,清兵兩萬餘騎從湯河子向西南奔來。吳三桂聞訊,即親自率領騎兵飛馳至五道嶺,與先埋伏在這裡的明兵會合,準備迎擊。
這支由多爾袞、豪格等統領的清兵發現明兵之後,便向五道嶺疾馳,直抵張官屯。“蜂擁”般嚮明兵衝來。
11。吳三桂降清謎案(2)
吳三桂一聲令下,以逸待勞的明兵吶喊著衝上去,“躍馬衝砍”,兵士皆“膽勇倍奮,士氣益鼓”,又有炮火轟擊,清兵死傷甚多。吳三桂軍為爭得功勞,紛紛下馬割死傷清兵的首級。吳三桂發現山頭還有大量清騎兵“密佈”,料定是接應前軍的,他惟恐部屬忙於割首級誤事,下令:不許下馬,只以“惡砍”為功。最後,清兵向北遁逃。此役明將士陣亡11人,受輕重傷的,有65人,被射死的馬56匹。清兵傷亡多少?沒有記載。經此打擊,清兵失利,退守義州。
4.安全運糧到錦州
1641年前後的大明王朝,在關外僅剩八城:錦州、寧遠、松山、杏山、塔山、中前、中後、前屯。而錦州偏偏就被皇太極包圍了!
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明檔》87號卷記載,1641年初,明將官擔心錦州被圍,一旦缺糧,就無法堅守下去。眼下,運糧比增兵更為急需。可是,負責運糧各官“驚心奴儆”,不敢往錦、松、杏等前鋒三城運送,致使寧遠西各城儲糧猛增至一萬石,前鋒錦州、松山、杏山三城各倉只存米二千石。
薊遼總督洪承疇與遼東巡撫丘民仰、吳三桂等再三商酌,決定冒險向錦、松、杏三城運米,“以實根本”。正好趕上春節,他們便“以新年過節,出其不意”將糧運去。此項任務交由吳三桂完成。正月初二、初三兩天(公元1641年2月11、12日),吳三桂以牛騾驢車三千四百輛,裝米一萬五千石。初六日(公元1641年2月15日),吳三桂親自“督運米車”出發。此計果然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