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皇帝的衛士一樣直挺挺地恭順地蹲在那裡,俾斯麥喜歡這條狗甚於每一位客人。
1897年12月,俾斯麥在莊園裡最後一次接待威廉二世。皇帝的隨行人員感到俾斯麥似乎有什麼需嚴肅對待的事情要談,但每當他把話題轉向正事時,都被威廉轉移了話題,這傷了他的感情。“真討厭。”他輕聲地對旁邊的人說。最後,俾斯麥決計不讓皇帝把話題岔開。“陛下,”他說,“只要您掌握了軍官團,您就可以為所欲為,如果情況不如此,那麼就會完全是另一個樣子。”這是俾斯麥最後提出的警告。他所能做的事已經不多了,現在他幾乎已經離不開輪椅,藉助於深度的眼鏡才能看到自己莊園的田地和森林。
俾斯麥對於死亡並不感到害怕,不過一想到死後將得待在密不透風的棺材裡,被埋葬於一堆潮溼的泥土裡,他就感到渾身不舒服。“在森林中間,在自由的空間裡,我要找到這樣的地方休息,沐浴著陽光,享受著清風的吹拂。”因此,他渴望把他裝進一個大口袋內,然後高懸在一棵大樹上,在輕風中似嬰兒的搖籃,在風暴中似抗爭的大船,在陽光中成為棕褐色,如同古日耳曼人的屍體。此時的俾斯麥,還陷入一種痛苦的悔過中。他這樣寫道:“我給偉大的國民建造了幸福,這是千真萬確的,但同時也製造了許多不幸!如果當時沒有我,也許3次戰爭不會發生,8萬人的生命不會被奪走,不會使父老兄弟姐妹們穿上喪服。”“現在我對這種結果,不能不在神的面前有所檢討。”
1898年7月28日,俾斯麥仍像往常一樣,喝著香檳酒,用每天必用的5個菸嘴輪流抽著他的煙,並對建議他臥床休息的保健醫生大發雷霆。第二天,他要求舉行領聖體儀式,在一口喝完聖餐杯裡的聖水時,他喊道:“前進!”30日晚,他說:“晚上,每當想到我用石頭一塊一塊堆造起的這個小丘時,我就難以入睡,它們將會把我的身體弄成碎屑。”夜間,他開始昏厥,並伴有譫語,譫語中出現最多的兩個詞是“俄羅斯”和“德國”。近11點鐘,俾斯麥忽然高聲說道:“是德國嗎?可惜呀,德國……”接著,他突然從床上坐起,兩手捂眼,彷彿要避免看到一幅可怕的影象,旋即仰身倒下,去世了。
聖雄:甘地
身份:印度政治家
死於:1948年1月30日(終年79歲)
死因:被暗殺
地點:德里
評價:甘地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印度共和國的開國元勳。他是印度現代史上一個非常複雜的人物。他出身望族,卻極富平民主義思想;他時常赤裸上身,淡食素餐,不惜用絕食來節制自己的生理要求,大半生過著苦行僧的生活;他力圖兼收幷蓄各種宗教的真諦,儼然像一個聖徒,但又不是宗教改革家;他詛咒西方現代文明,卻又認為過錯並不在其制度本身。就是這樣一位骨瘦如柴的老人領導著印度人民,透過非暴力、不合作,抵制英國統治,最終使印度獲得了獨立。
在印度民眾心中,甘地被尊稱為聖雄,然而殖民統治者卻稱他為狂徒、偽君子、神秘主義者;安坐在宮中的印度土王和大君則認為他是荒謬的煽動者;努力尋求自治的印度政客認為他是蠱惑民心的騙子;倫敦的國會議員稱他為“騎尿布(指他的纏腰布)的搗亂分子”。他穿梭於擁擠的城市和貧窮的鄉村之間,主張用一種革命性武器——和平的不服從——進行鬥爭。他早年從《聖經》中讀到“……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去由他打……”多年以後他仍然記得:“這些話深入我心。”他沒有辦事處,沒有一兵一卒,也沒有正式權力,可是他的一句話能使整個印度癱瘓。成千上萬的他的信徒歡迎被捕,因為他說:“監獄是監禁盜賊的,對我來說監獄是天堂。”他的絕招是絕食。正如丘吉爾所說,要是這個“煽動叛亂的印度教托缽僧”餓死了,整個印度會發生什麼事就難說了。德里的殖民地總督和英國國會的議員們想到這點就不禁憂心如焚。對於這樣一個人,他們無可奈何。
1947年8月15日,英國被迫承認印度獨立。然而就在這天,在極端分子的挑撥下,信仰不同宗教的教徒之間發生了大沖突,死亡數以百萬計。甘地大受打擊,宣佈若不停止流血爭鬥,他便絕食到底。暴力衝突結束後,正統的印度教徒聽到聖雄號召他們去愛那些“可惡”的回教徒,不但不能理解、接受,反而大為憤慨。1948年1月20日下午,甘地主持黃昏祈禱會時,有人向平臺上投擲了炸彈,甘地僥倖逃過一劫。投擲炸彈的兇手當場被警察抓獲。從刺客口中,警察局得知了幕後操縱者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