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頁)
混亂。再則,這個國家是由一個名叫丘吉爾的人領導的,此人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是外行,他以前的事業,每到關鍵時刻都徹底失敗,這一次還要失敗。再說,軸心國國家已經在軍事上和政治上在歐洲壓倒英國。甚至法國——法國業已戰敗,而且要為戰爭付出代價——也接受了這一原則:法國將來絕不支援英國和唐&;#8226;吉訶德式的非洲的征服者戴高樂。軸心國家由於具有異常強大的實力地位,因此,它們所考慮的,不是如何打贏這場戰爭,而是如何迅速結束這場已經打勝的戰爭。
對於裡賓特洛甫這一套吹噓,莫洛托夫並沒有在意,他關心的是與希特勒的會談,以及當他提出斯大林交待的問題時,希特勒會如何反應。
午餐後,元首接見了這位蘇聯使節。同裡賓特洛甫一樣,希特勒不等莫洛托夫提出正題就開始了大段獨白:英國已被擊潰,最後投降只是時間問題,德意聯軍在非洲也取得了輝煌的軍事勝利,因此軸心國的勝利指日可待了,現在已是應該考慮勝利後的世界安排問題了……
希特勒不失時機的賣弄起了演技:“親愛的人民委員,請替我轉告斯大林先生,如果俄國想在英國土崩瓦解的時候分享戰利品,那麼現在是宣佈參加德、意、日三國公約的聯盟的時候了。我甚至替斯大林先生考慮過,鑑於俄國目前的處境,不一定公開的參加軍事同盟,但是我非常理解你們一直希望得到通往公海的不凍港出海口的願望。我建議斯大林先生可以考慮在適當的時機,向南方往波斯灣和印度擴張,而我們德國,則向非洲擴張。關於俄國在達達尼爾海峽的利益,我們也可以在勝利後修改1936年的蒙特勒協定,使公約更符合你們的利益。”
希特勒手舞足蹈,配合著自己的長篇大論。莫洛托夫則坐著不動聲色。
這與其說是會談,不如說是希特勒的獨角戲,莫洛托夫只是一個坐在舞臺上的觀眾而已,配合著這場大國間的奧斯卡競爭。他心裡很明白,希特勒是在白紙上畫一個美麗的奶油蛋糕給他看,希特勒根本就不是在會談,他根本就沒有什麼要談的。但是莫洛托夫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其實也不僅是談判,更主要的是探測希特勒對蘇聯的態度,判斷他會不會,會在何時對蘇聯用兵。
第二天的會談,希特勒幾乎像個話劇演員一樣,想把昨天的“戲”重複一遍。但莫洛托夫決定要主動出擊了,他單刀直入切入主題:“尊敬的總理先生,我覺得我們應該討論一些更加具體的問題——德國軍事代表團在羅馬尼亞幹什麼?為什麼不按照我們的《互不侵犯友好協定》先進行協商就派出它?同樣的為什麼德國軍隊會出現在芬蘭?為什麼也完全沒有和我們協商?”這是莫洛托夫早就想好的計策,他想用這些最尖銳的問題刺激一下這位暴躁的元首,以使他暴露出心目中對蘇聯的真實態度。
希特勒果真生氣了,他坐在那兒,小鬍子微微顫動。很長時間以來,周邊國家的元首也好,外相也好,哪個不是對他恭恭敬敬,甚至低聲下氣?從盟友墨索里尼,到敵對國英國的張伯倫,當然海對面的某個胖子除外。今天這個俄國佬竟敢如此強硬,希特勒不由得怒從心頭起。
但是這種情緒只持續了不到半分鐘,想到他徹底征服蘇聯的決心,這位高明的“演員”立刻恢復了滿臉的笑容:“這是小事一樁!您大可不必往心裡去。還是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更大的問題上吧。”然後希特勒又開始了他的激情澎湃的演講,描繪勝利後分給蘇聯的“畫餅”。
但是莫洛托夫也明確的表達了蘇聯的立場:《三國條約》中歐洲和亞洲的新秩序意味著什麼,在這個新秩序中要蘇聯扮演什麼角色?這些問題,在柏林會談和德國外交部長預計的莫斯科之行中必須加以討論。而且,關於蘇聯在巴爾幹和黑海的利益,關於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土耳其,也有些問題需要澄清。如果蘇聯政府能夠獲得關於以上各項問題的解釋,它也許更容易對元首的問題提出更明確的答覆。蘇聯對歐洲的新秩序表示關心,特別是對這種新秩序的進度和形式表示關心,它也想了解所謂大東亞圈的範圍。
第三天,當莫洛托夫在裡賓特洛甫的辦公室和他會談時,突然響起了刺耳的空襲警報。這位德國外長立刻失去了鎮定,肥胖的身軀迅速地擠出小門,拼命往防空洞裡鑽。進入防空洞後,裡賓特洛甫漸漸恢復了平靜,他又開始了對莫洛托夫的作秀:“現在在這兒,就只有我們兩個人了,我們為什麼不劃分一下呢?”
莫洛托夫說:“英國的意見呢?”
“英國,”裡賓特洛甫說,“英國已經完了。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