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3/4 頁)
接,機重27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5噸,最大平飛速度110公里,續航時間2小時,可以搭載22名全服武裝計程車兵,或者1700公斤的貨物。
第三種是單翼機,這種只有一層翅膀的飛機長6米多,翼展8米多,高2。7米,機重405公斤,最大起飛重量700公斤,機頭上裝備的一臺汽油航空發動機,可以為飛機提供130馬力,使飛機的最大飛行速度超過了190公里,實用升限5600米,可以連續飛行2小時。飛機乘員為一人,唯一的武器是裝在發動機蓋上的一挺12MM口徑機槍。這種飛機由於大多采用了鋁合金骨架,所以機身輕速度快,不過由於臺灣的鋁合金材料還在試驗階段,這種鋁合金的強度還不是很好,所以這種飛機沒有計劃大量生產,只是作為一種試驗品,少量的裝備部隊,以檢驗機身材料的xìng能。
飛機是研製出來了,還是海陸兩種型號的,不過臺灣的飛行員還很少。雖然為了配合飛機的試驗,在新機場裡有幾十名士兵跟隨飛機研究所做實驗,但是人數還是不夠。為了能儘快把飛機投入實戰,劉芾不得不從海軍和陸軍裡招收志願人員,充實到空軍中去,並由那幾十名臨時飛行員負責教授飛機的起降和飛行技術,至於什麼空戰戰術、編隊飛行啥的,劉芾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就讓這些飛行菜鳥們在空中慢慢的摸索吧。
既然有了飛機,那麼就得有相應的機場和機庫,趁著飛機還沒有大量生產出來,劉芾趕緊佈置下去,讓臺灣空軍一邊擴大規模招收和訓練飛行員,一邊在臺灣各地選址,第一批計劃籌建3個軍用機場,分別設定在臺南、臺中和臺東,這樣算上原來就有的基隆和淡水之間的機場,臺灣的四面都可以有一個機場,以便於戰時飛機的調動和出擊。
由於臺灣陸軍的擴大,臺灣海軍水面艦艇的增加和臺灣空軍初具雛形,以前完全由一個參謀部作為作戰指揮的中心已經顯得有些不專業了,於是,在總參謀部下,有劃分出海軍參謀部、陸軍參謀部和空軍參謀部,從屬於總參謀部領導,在戰時負責擬定作戰計劃,分配作戰力量和後勤補給,而國防部則屬於非戰時臺灣軍隊的最高決策部門。
隨著臺灣陸軍的擴編,臺灣海軍和空軍也不甘落後,紛紛加強了自己的實力。陸軍由原來的2個步兵師擴編為4個機械化師,每個師下轄一個裝甲團、一個炮兵團、三個機械化步兵團,在加上一個工兵營、一個偵察營、一個後勤保障營、一個醫療營、一個通訊營,公約36個營,每營200-500人不等,大概在10000—12000人左右。再加上一些駐守基地的憲兵和軍隊醫院、文職人員等,總人數超過了5萬人,另外還有5個師的後備役部隊,他們都是各行各業的工人或者農民,大多服過3年的兵役,並且還定期由當地的徵兵部門進行不脫產的訓練,等到戰時,可以比較快速的集結,並加入到現役軍隊中,成為臺灣的預備兵源。
臺灣海軍現在總共有25000人左右,分駐在4個海軍基地,擁有90多艘潛艇,60多艘魚雷快艇和5艘驅逐艦、1艘重型巡洋艦,以及各種武裝貨輪、巡邏小艇、油輪等後勤船隻。其中大部分人員都是潛艇和魚雷艇艇員或者基地的後勤人員,在亞洲級重巡建造成功以前,臺灣海軍除了有巡邏用的5艘驅逐艦以外,基本就是靠潛艇和魚雷艇撐著。
現在有了自己的重巡,而且噸位直逼戰列艦,臺灣海軍立刻擴大了水面艦艇的規模,在其後的2年中,臺灣海軍計劃再建造2艘亞洲級重巡和3艘基隆級驅逐艦,併成立一支水面艦隊,駐紮在臺中的新竹港。
本來海軍還打算在未來年中,再建造5艘亞洲級重巡和10數艘基隆級驅逐艦,組成一個更為龐大的艦隊,但是,這個提議被劉芾否決了。劉芾覺得以目前臺灣的海軍力量,沒有任何一支在亞洲或者可能在亞洲的艦隊可以突破,光是潛艇和魚雷就已經夠歐美各國琢磨好幾年的了,建那麼多水面艦艇不僅費錢,而且用不了幾年,在劉芾的眼裡,鉅艦大炮的戰術遠不如航母加飛機來的實惠,與其用有限的資金去研究那種又費錢又費力的超級戰列艦和大口徑艦炮,不如用現有的潛艇和重巡過渡一下,等到臺灣的飛機研究進一步突破以後,就直接上航母了,這樣做又省錢又省力。
看到陸軍和海軍的兄弟們又是擴編又是下水新戰艦,剛剛算正式成立的臺灣空軍也不打算默默無聞。剛剛上任的臺灣空軍第一任司令,也急急忙忙的找到了劉芾,要求為空軍裝備那種並不太穩定的單翼機,而且一提就是500架,氣得劉芾差點讓他成為了上任時間最短的空軍司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