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第2/4 頁)
城,人力物力財力都充足得很,加上週侗每天在此盡心盡力的督促,因此建設的速度很快,只不過月餘功夫,大體的框架已經搭建起來,而且一部分主體建築已經完工,甚至已經有一些門徒開始入門習武。
行走在喧鬧的工地上,眼看著一座座建築即將拔地而起,趙佶的心情頗不平靜。雖然講武堂的成立並不意味著從今以後他就萬事無憂,但卻標誌著他正開始著手影響這個世界,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子,趙佶不敢斷言,惟有心無旁騖,一路前行而已。
得知趙佶到來,周侗連忙趕來相迎,遠遠便拱手道:“王爺您不是正在雲臺山主持起修道觀,怎麼會回來汴梁城了?”
“有點私事要處理,待解決了還得再趕回去。”
趙佶笑著上前,發現周侗眉宇間頗多倦色,也顯清瘦了一些,顯然為了營建講武堂之事勞心勞力,不敢懈怠。不過第一次見面時臉上那種鬱郁之色卻不見了,精神也振奮得很,可見無論是強如武道宗師還是升斗小民,終究要心有所繫,才會過得充實。
周侗興致勃勃跟趙佶講述講武堂營建的程序,倒沒注意到後方兩名和尚所乘坐的馬車。
“按照目下這個進度,霜雪來臨前整個講武堂的地基都能夯實完工,不過一些附屬的院舍就要等到來年開春後才能收尾了。我讓工匠們且先把學舍和講堂建起來,其他的工程且先放一放,這樣在開年之前就能招收門生進行教授了。”
周侗一臉興致盎然,旋即又嘆息道:“只是工程趕得太緊,人工用料花費上不免就上浮兩成左右……”
趙佶擺手道:“錢財都是小事,最要緊是能夠早日運上正軌,周老師你即管安心監守此地,至於其他,便交給小王來籌劃就是。”他這話說的硬朗無比,是因為近來聚集在雲臺山那些道士們頻頻在跟梁師成接觸,希望能借助雲臺山修建道觀之事漁獵些好處,趙佶本身對神佛之事就不甚感冒,算計起這些三清門徒來自然也不會手軟。
聽到這話,周侗不免感激道:“若非端王爺仗義相助,老夫這番夙願終究難償。端王爺您不計清名受損,為籌建講武堂甘願蒙受非議,這才是真正的賢明!”
“客氣話就不要講了,我不過一個富貴閒人,名譽是好是壞半點也損害不到我。倒是周老師你還有幾位教習,為了給大宋訓練真正可用的虎賁精銳,甘心放棄出身官位,不計名利,這一番報國赤心,才真正令人敬仰。”趙佶嘆息道。
大宋對官員待遇向來是極為優渥的,哪怕再嚴重的罪過,也不過是貶官流放邊蠻之地,沒有直接剝奪官身的懲罰。可以說是一日如朝為官,便終生都捧上了鐵飯碗。當然這優渥的待遇只是對文官而言,像周侗這類武官,想要在民間經營什麼營生,那麼只能請辭官位,從此淪為平民白身。所以說,為了開設講武堂,周侗他們的犧牲才是最大的。
“做官也是為了做事,朝廷養士,自要為國盡忠。若只是空擔著官銜職位每天碌碌無為,尸位素餐,空耗朝廷錢糧公帑,那才是令人不齒的大罪。”
周侗又說道:“眼下講武堂裡除我之外尚有六名教習,皆是原先御拳館的教習和門生。還有幾名同僚表示,雖然不能常駐講武堂,但等到節假休沐之日,也會來這裡教導一下弟子們。除此之外,一些宦居地方的舊友也在處理手上的事務,約定明年開年之後就會趕來講武堂。如此算來,講武堂眼下教習有將近二十人,已經算是足夠了。”
聽到這話,趙佶也不免笑逐顏開,同時感慨古代人對情義對國家的樸實情感。這些人明知道一入講武堂,以往的官位權勢便再也不能享有,但只是因為周侗一封書信,便捨棄目下所擁有的一切,投身到這個前途未卜、甚至還沒有建成的武館來,只為了能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趙佶心中雖然感念,嘴上卻不好直接明言以後會如何補償這些人,只是對周侗說道:“這些忠肝義膽的教習們,一定要多加善待。講武堂雖然不是官設機構,不能給這些教習們以官位品階,那麼在薪酬供奉上一定不能短少。這些事情,周老師你自己來拿主意,銀錢上若有緊迫,我再想辦法貼補用度。”
周侗點點頭表示明白,他那些舊友同僚肯屈就講武堂,自然不是為了區區財帛之禮。可是再怎樣拳拳報國之心,總需要養家吃飯,若因此搞得那些同僚們舉家吃粥不見肉色,周侗自己也會過意不去。只是如此一來不免又加重講武堂的花費負擔,雖然端王爺初期給募集了幾十萬貫的資金,但坐吃山空,也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周侗私下裡也在為講武堂日後維持生財之道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