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期限為3—7年。聖·伊雷內堡成為中國學生們生活和學習的地方。
這裡還有一個插曲,由於中法大學為官辦教育,只在國內招生富家子弟入學,而先期在法的中國勤工儉學的學生不得問津,從而激化了當時勤工儉學學生與華法教育會的矛盾。在趙世炎、周恩來、蔡和森等領導下,中國勤工儉學學生髮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佔領里昂中法大學的鬥爭。1921年9月12日,里昂中法大學校部正式發出通告,拒絕勤工儉學學生的入學要求。留法勤工儉學生聯合會立即通知各地代表來巴黎商討對策。9月17日,各地代表王若飛、陳毅等百餘人聚集巴黎,一致透過“誓死爭回裡大”宣言。當得知從國內招收的150餘名官僚貴族子弟將於25日正式入校時,代表們決定立即採取行動,進佔“裡大”。但此次行動遭到了法國警察的*,許多學生被強行拉上囚車,關進兵營。10月13日,中法當局以“過激黨”、“在法宣傳共產主義”等罪名,將104名同學強行押送回國。
進佔“裡大”的鬥爭失敗了,但它顯示了中國青年敢於反帝反軍閥的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並由此結束了似潮水般的勤工儉*動(有關中國學生在法國的勤工儉學活動,我將在第二章做介紹),從而使更多的青年人拋棄了“實業救國”的幻想,開始接受*主義並走上十月革命道路,成立了*旅歐支部和出版機關刊物《赤光》,也就是那位法國老師給我們看的那份用蠟紙刻寫的刊物。僅周恩來一人在《赤光》上前後發表的文章就有40多篇。小平同志的編排、刻印更是非常出色,曾被同學們譽為“油印博士”。
從1926年起,中法庚子賠款的一部分資金開始資助中法大學。1928至1929年,一些在法勤工儉學同學經過特殊考核也進入中法大學。抵1936年前,生活在聖·伊雷內堡的學生人數一直相對穩定,後二戰爆發,招生工作逐步地停頓下來,1946年錄取了最後一批學生之後而終止。 據統計,前後有近500名中國學生在中法大學求學,除部分學生放棄學業或因病回國外,473名取得了博士學位或相關學業文憑。這些學子成為現代我國科技文化領域的中堅骨幹。當時在里昂大學的學習和在聖·伊雷內堡的生活在他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鑲嵌在聖·伊雷內堡正門上方的“中法大學”的石匾也成為里昂與我國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 最好的txt下載網
風情萬種話外省(7)
從1952年起,伊雷內堡被“裡大”收回。在我國改革開放後,經老校友的努力,中法大學在1980年重新恢復。新的中法大學(我國也稱之為中法學院)採取了在業已獲得學位的我國青年中進行選拔的方法,讓他們到法國再完成一學年的高水平實習。從1980年至1999年間,又有197名獎學金獲得者來到里昂實習。
由此可見,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中法大學在新時期的中法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箇中國外交官眼中的法國法蘭西印象 第2章
中法交流
——一段300多年的佳話
。 想看書來
法中交往的歷史(1)
2004年1月27日,前來巴黎慶祝中法建交四十週年和中國在法文化年活動的*主席應邀在法國民議會發表演講。胡主席從500年前的拉伯雷說起中法兩國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談到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19世紀西學東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特別是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的赴法勤工儉*動,湧現了像周恩來、*等中國一代傑出領袖。胡主席講話充滿感情,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法國人民的一片深情。
我坐在來賓席上,聆聽胡主席的講話,思緒萬千。中法兩國的文化交流,宛如塞納河的涓涓細流和奔流不停的黃河水,在我眼前流淌,它看不到頭,也沒有邊,是一種相互吸引的向心力,是一種大自然內在規律,是一種永恆,在我心田裡交匯。我彷彿在眼前看到了1687年法王路易十四派遣的5名法國傳教士萬里迢迢出使大清帝國,看到了1814年法國在巴黎建立的西方第一個漢學研究機構,看到了1849年法國人在上海法租界內辦的學校,讓中國人瞭解西方和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看到了中國精英轟轟烈烈的留法勤工儉*動。法國漢學家德特麗在其《法國與中國——兩個世界的相逢》的著作裡對中法幾百年來交流的佳話做了完整的記錄。應該說,像中法如此頻繁的交往、兩國人民又是如此接近和熟悉,在中外雙邊交流史上是不多見的。
就我個人而言,較系統地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