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第2/4 頁)
朱元璋?退思,你自回應天去罷。”
凌衝有點捨不得和他們分開,而且他此次的任務,一是說降彭素王,二是幫助彭素王說降張士誠,現在兩個目都沒能完成,怎麼好就此分手?他想了一想,說道:“在下也甚欲覷看那盧揚怎生人物。請前輩在應天城外暫歇,待在下交卸了差事,與兩位同去山西,打甚麼不緊?”
彭素王想一想,又望望史計都。史計都似乎也不希望和凌衝分開,期盼地望著彭素王。彭素王終於點了點頭:“令尊令慈,可在應天城外?雖是無顏相見,然……終須一會……”“前輩說甚話來,”凌衝急忙安慰他,“往事已矣,還總掛著作甚?”
他們一路北上,幾天後終於來到應天城外。彭素王叫凌衝先往城西大肉居去探查,看朱元璋或者別的甚麼西吳將領都不在其間,才和史計都兩個人從後門進入。杞人夫婦聽了義子的說話,出來迎接。彭素王見了韓綠萼,急忙下馬跪拜,被杞人一把抓住。
“昔日多有得罪,夫人不怪,在下慚愧無地。”彭素王說著話,就要磕頭,卻被杞人把他兩隻胳臂牢牢拿住。凌衝偷眼看時,杞人一張面孔漲得通紅,彭素王卻依舊面沉似水,好象絲毫也不費力。
韓綠萼急忙說道:“白雲蒼狗,世事變遷,往事何須縈懷。也曾聽小兒談起先生英風豪氣,與昔年不同。若還耿耿於懷呵,倒顯小家子氣了。”說著,也伸出手來。
彭素王卻不敢等她來扶,急忙直膝站起。凌衝又介紹了史計都,請義父母好生款待二人,自己就要往城中去見朱元璋。彭素王關照他:“我先不欲見西吳王,你休引他前來。”凌衝點頭答應了。
他進入應天城,才進王府,就看到一個高大漢子,滿身是土,一手捂著血跡斑駁的臀部,跌跌撞撞地跑出來。凌衝定睛細看時,嚇了一跳,原來這位乃是朱元璋麾下的大將馮國勝!
作者按:關於張士誠
張士誠,泰州白駒場人,幼名九四,原來是個私鹽販子。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正月,他與其弟士德、士信等率領鹽丁起義,第二年攻克高郵,稱誠王,國號大周,年號天佑。也就是在這一年,朱元璋升任總管,並克滁州,開始有了自己的根據地。
張士誠稱王的當年十一月,元太師脫脫包圍高郵,張士誠一度起了投降的念頭,多虧哈麻進獻讒言,順帝免了脫脫的兵權,元軍奔散,高郵之圍才解。其後,張士誠的勢力開始膨脹,渡江攻下常熟、湖州、松江等地,那可以說是江南最為富庶的一片領土。至正十六年,他攻克平江府,改名隆平府,又稱周王。
雖然表面上自高郵解圍後就一帆風順,但實際張士誠恐怕是元末群雄中最苦的一個。他佔據了漕運要衝,為了奪取江南的賦稅,元政府對其不斷施壓,山東各路兵馬源源不斷地往隆平府開來。而此時朱元璋亦開始往長江下游發展,兩軍的衝突不斷。
就在稱周王的當年,張士誠先被徐達破於常州,又在嘉興大敗於元將楊完者,損失慘重。到了第二年,形勢更為惡劣,北有元朝名將董摶霄駐守山東,虎視眈眈,南有再次降元的方國珍進襲崑山,張士誠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被迫降元,被任為太尉。
從此以後,元朝政府重新控制了長江下游的富庶農業產區,每年徵發糧草,由張士誠出米,方國珍出船,自海路運送大都。在反元大起義中,不屬於白蓮教、紅巾軍系統,而又一度降元的,最著名,勢力也最大的就是這張、方二人。
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攻克安豐,殺死了紅巾軍小明王政權的執政者劉福通,遂得意洋洋地自稱吳王。但他沒有想到,這為他的宿敵、另一個吳王朱元璋大開了篡僭的方便之門。此後,張士誠屢被朱元璋所敗,至元二十七年,隆平府被攻陷,張士誠被俘後自縊死。
梁羽生先生在其名著《萍蹤俠影錄》中,敘述有張士誠事蹟,小說主人公張丹楓,就是張士誠的後代子孫。但他說張士誠與朱元璋同是彭瑩玉的弟子,最後被俘後,朱元璋下令將他亂棍打死,無疑都是出自民間野史。張士誠膽子小、眼光差,和朱元璋、陳友諒等梟雄根本無法相提並論,甚至連福建方國珍、四川明玉珍也未必比得上,但他有一個好處,就是愛民如子,甚得江南人心。在他進攻嘉興,被楊完者打敗的時候,民間就有“死不怨泰州張,生不謝寶慶楊”的歌謠傳唱。加之朱元璋上臺後,對江南諸多壓榨,所以當地百姓多感懷張士誠,虛構了許多對張士誠有利的傳說出來。
還有傳說,《三國志演義》的作者羅本貫中,原就是張士誠麾下的幕僚,他所創作的仁厚愛民的昭烈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