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頁)
身的和田羊脂龍鳳玉佩送於二人,權表為父一片心意。”眾人不以為然,不就是一付玉佩嗎!
玉山巴依。沙依巴克說:“陳老哥哥!你可真夠大方的!這是陳老哥哥幾十年前花了二萬大洋在其故鄉南陽馬山口,買的一對西漢時的龍鳳玉佩。
幾十年了,這對龍鳳玉佩陳老哥哥從不離身。你們看,這對玉佩己經沁出了縷縷紅沁。這玉佩無信無義,無仁無德之人是養不出血沁的。十多年前,在布哈拉有人出十萬銀洋你都不肯出手。
沒想到今天女兒一聲爸爸,你就給了女兒。早知道你這麼喜歡女兒,我家的八個丫頭子都給你好了!”人們聽了哈哈大笑,只是當笑話聽聽而己,商人嘛,無利不起早,有幾句話是真的。
誰知鳳儀一聽玉佩如此珍貴,執意推讓、堅辭不收。
陳老先生生氣了:“閨女!你是嫌爹乃一介平民布衣?還是嫌爹身上有銅臭味!那好吧!我把它摔了,讓你們看看。什麼叫做“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為何玉之五德里“禮”字為先。”
鳳儀上前抱住老人:“爸!不是這樣的,不是女兒不懂禮,只為這玉佩是你心愛之物,我們受之有愧!”老人拉著女兒的手:“好閨女!這世間只有你們才是爸的心愛之物,其餘都是空的,假的!閨女,大喜的日子不能哭。快把淚擦掉,你看別人都笑話你了。”
馬伯龍上前說:“弟妹,你就別撒嬌了,我們哥幾個可都在等著老爺子講《一品春》的典故呢?”陳老先生說:“那好,咱們每人杯中稍添一點,咱們到一邊去拉呱!”
於是,達巴申科夫領著一行人來到禮堂的小餐廳裡,聽陳老先生將《一品春》的典故一一道來。
原來這來自河南南陽內鄉馬山口的陳陽南老先生,精心釀製的《一品春》是用地產的大麥,小麥,玉米,高粱,稻子為原料,進行發酵,再用科爾古琴山裡的泉水精心釀製後方算初成。初始的原漿酒性燥味衝,不宜飲用。須存入酒窖密封十年後,才用其秘不示人的秘方進行勾兌,勾兌後的酒色澤泛綠,清香沁脾、味甜淳綿。初一入口,唇齒留香,咽入腹中、並無異樣。禁不住要喝第二口、第三口。此時品過此酒,瞭解酒中個味的人就會告訴你:趁著還沒醉,趕緊找地歇著去!你若不聽勸,那你一會丟人可要丟大發了。因為此酒名曰《一品春》,何為品?乃三口也!此時品飲酒之人自當是神暖體健、五腑六髒春意融融。
此《一品春》非官至一品方能飲,而是勸人少喝為妙,佳釀雖有益,貪杯無些許之益。
達巴申科夫接過話說:“陳老先生繼承祖業,潛心揣摩釀酒之道。深居簡出,雖然來自中原古鎮大姓之家,學淵頗深,但卻並不善於與人交際,更不與無緣之人把酒品茗、談酒論道。故而陳老先生在伊寧的朋友只有我和玉山巴依。
凡是聞其名登門拜訪之人,均由家人送來酒三杯,來人如將三杯酒飲下,還能穩坐椅中,陳老先生方才出來,遞與一杯解酒之茶,飲後再談生意。
陳老先生認為:酒品如人品,酒後失儀無德者本無德;無德之人不配飲其釀造之酒。
但凡世上飲酒之人無非有三:一、見酒就喝,喝點就醉,醉了發瘋,瘋了打人砸物,此類飲酒者為酒瘋子、亦可叫做酒鬼。
二、喜酒、善喝、且能喝。喝醉後不打不罵,不吵不鬧,一覺醒來,猶如平常。此類為酒徒子。
三為善喝能飲之人,會喝會品,喝的越多,行為談吐越瀟灑,各種才藝愈發顯現出來。此類人當之為酒仙,貴國詩人李白是也!”
領事達巴申科夫也是一個喜飲善品但決不嗜酒之人。一個參透了中國酒文化奧秘之人。靠著玉山巴依的引薦,三番五次登門拜訪。陳老先生本不欲達巴申科夫打交道,因為沙俄給其印象太糟糕了。在伊寧街上,這些連祖國都沒有的白俄喜飲酒,卻沒有酒德,一個個橫衝直撞、尋釁滋事、醉臥街頭、在中國的土地上肆無忌憚靠的是誰?還不是你們這些官府之人。十月革命後,達巴申科夫等人來到了伊寧、沒多久,那些白俄浪人便收斂了許多。加上這個領事和以前的領事的確不一樣,中國話說得比玉山巴依還要地道,對中國文化頗有研究,更不會仗勢欺人。
一來二去,倆人成了莫逆之交。在達巴申的幫助下,陳老先生遊歷了歐洲各國及中亞許多國家,品嚐了不少各國名酒。
陳老先生髮現各國釀酒方法並無大異,關鍵在於釀酒原料和輔料的搭配比例、勾對方法、發酵的時間與環境,窖藏儲存的器皿材質等環節上。最主要的還是勾兌的配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