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全集、印度泰戈爾的詩集、俄國托爾斯泰的小說《戰爭與和平》,以及法國小仲馬的《茶花女》、大仲馬的《基度山恩仇記》,美國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還有德國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等。
崇年先生:
我讀小說主要是在中學,《茶花女》、《基度山恩仇記》、《少年維特的煩惱》、《紅與黑》這些西方文學作品是不許讀的,要讀只有蘇聯的革命小說。
藝文(2)
星雲大師:
在那個時候,我愛看小說,最後慢慢被老師發現了,成為“黑名單”上的學生。老師認為,一個不認真閱讀經論,只是沉迷於小說的學生,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但是不管別人怎麼嘲笑、歧視,我對東西方的小說、文學作品、歷史傳記,還是讀得津津有味,樂此不疲。因為經論看不懂,只有閱讀這些世間著作,能夠增添我的知識見聞。
崇年先生:
這個“黑名單”我是深有體會的。當時我們要是讀那些書,會被認為是思想落後,嚴重一些就是思想右傾,更有甚者,遇上運動可能被打成“右派學生”或“反動學生”。
星雲大師:
因為閱讀,我也逐漸展現了自己的學習成績,例如《水滸傳》裡的一百單八將叫什麼名字,什麼綽號,用什麼武器,穿什麼衣服,我都能如數家珍一一道來。甚至我能列出三四十個人,覺得他們不夠資格當選一百單八將中的好漢。
崇年先生:
您真是記憶力強,學習能力強。在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中,《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我都喜歡,但我最喜歡、最推崇的是《紅樓夢》。
星雲大師:
我對《三國演義》崇拜不已,尤其當中對於人物武功的鋪陳,很有層次,例如“呂布戰三英”,可以看出呂布的武功勝過關雲長、張翼德,而關公“過五關,斬六將”,可見關雲長的武功又是遠遠勝過一般的英雄武將。
崇年先生:
我上中學就喜歡歷史,我讀《三國演義》是把文學與歷史結合來讀,還看裴松之的注。我始終覺得,我的歷史細胞比文學細胞多一些。
星雲大師:
對於《三國演義》中,把關雲長、張翼德、趙子龍、黃忠、馬超,列為“五虎將”,我認為最為公正。當中尤以趙子龍那種不計較、不比較,不鬧情緒,只是一心一意輔佐劉備,最讓我欽佩。
崇年先生: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我最不喜歡劉備,心口不一,裝腔作勢;我最喜歡諸葛亮,聰慧飄逸,神機妙算。
藝術人生
星雲大師:
世間上,凡一切具有審美價值的事物,統稱為藝術。藝術不只是一幅畫、一個雕刻,甚至一首歌、一筆字、一個建築、一場講演,只要能給人美感,可以引起別人的共鳴,能夠讓人的心靈提升擴大,這就是藝術,這也是藝術的價值所在。
崇年先生:
藝術因子,無所不在。看人們是否用藝術的視角去發現,去運用,去創造,去欣賞。
星雲大師:
幽默大師林語堂先生提倡“生活的藝術”,即穿衣吃飯,行住坐臥,都有藝術在其中。一般人喝茶,但有的人品茗;有的人愛書,也有的人捕捉書中的智慧,這就是藝術。
崇年先生:
其實,歷史並不是枯燥的、乏味的、呆板的,歷史也是藝術。我在拙著《正說清朝十二帝》的扉頁寫道:“歷史是鏡子,歷史也是藝術;它可以借鑑,更可以欣賞。”歷史也是藝術,歷史可以欣賞——這句話得到許多讀者的共鳴。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藝文(3)
星雲大師:
人的生活離不開美感,從生活中感受、領略美的事物,才能享有藝術的人生。世間上,有的人脂粉庸俗,這是因為沒有藝術;有的人氣質高雅,這就是藝術。有的人只是注重外表的事相,而沒有內涵;沒有內涵,即使是一幅畫、一首詩,也不是藝術。
崇年先生:
人的身心,充滿藝術,所以做人要學習藝術。人內在蘊涵藝術,才能夠展現美,才能夠顯露氣質,也才會受人歡迎。生活上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做人,但做人要學習藝術,才能過一個有藝術、昇華的人生。
星雲大師:
藝術是人類情感與智慧的結晶,透過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不同的藝術,包括音樂、舞蹈、繪畫、雕刻、語言、文學、戲劇、電影等。藝術可以透過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