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系統,包括未來的非接觸能量傳輸。它不但需要推進電網消費者和消費者(使用者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也需要推進消費者與電網管理者之間大規模的互動。
因此,從我國電網的實際情況看,可以將之稱為互動電力網路,簡稱為互動電網,英文為Interactive Smart Grid,智慧電網的含義已包涵其中,其定義為:在開放和互聯的資訊模式基礎上,透過載入系統數字裝置和升級電網網路管理系統,實現發電、輸電、供電、用電、客戶售電、電網分級排程、綜合服務等電力產業全流程的智慧化、資訊化、分級化互動管理。同時,再造電網的資訊迴路,構建使用者新型的反饋方式,推動電網整體轉型為節能基礎設施,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客戶成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創造電網價值的最大化。
互動電網還可以透過電子終端將使用者之間、使用者和電網公司之間形成網路互動和即時連線,實現電力資料讀取的實時、高速、雙向的總體效果,實現電力、電訊、電視、智慧家電控制和電池整合充電等的多用途開發,實現使用者富裕電能的回售;可以整合系統中的資料,完善中央電力體系的整合作用,實現有效的臨界負荷保護,實現各種電源和客戶終端與電網的無縫互連,由此可以最佳化電網的管理,將電網提升為互動運轉的全新模式,形成電網全新的服務功能,提高整個電網的可靠性、可用性和綜合效率。
中國互動電網體系架構原則
●我國電網的發展戰略需要大規模調整,它的首要發展目標應該確定為電網的效率革命,也就是實施互動電網的革命。這個先進電網第一位的戰略目標既是國際電網變革的第一高地,也是全球電網的戰略制高點。
●2009年以後的三到五年內,我國應該全面推進互動電網發展,否則,一旦美歐經濟復甦並實現了經濟與電力結構的升級轉型,我國不但將失去一次領跑世界經濟的機會,也將再一次淪為國際分工的勞動力角色。
筆者將中國互動電網體系的架構原則確定為以下10個方面:
——運轉資訊化電網管理體系:實現發電、輸電、供電、用電、客戶服務載入一體化互動的物理裝置,建立國際化標準的電力管理平臺,使用國際化、標準化的軟體介面,實現電能的清潔、有效、可靠和靈活運用。
——適應21世紀新一代電網運轉的需要:可有效地接入各種電力來源,實現各種電力源和客戶終端與電網的無縫互連,實現電網與電力儲能裝置的大規模互動對接。例如將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燃料電池等接入電網執行。
——推動電網更加高效執行:能夠實現雙向、互動、實時的智慧化資料傳輸和讀取,滿足動態的、有選擇的浮動電價制度的運轉,根據使用者需求有效控制電力的生產和輸配的調控,提高能源效率,實現節能和減排目標。
——實現電網自愈:建立電力感測器系統和更新電力體系的自動控制系統,預測、檢測和修復電力系統的安全運營問題。
——抵禦不當攻擊:有效識別和應對任何人為或自然干擾與惡意破壞。
——提供高品質電力服務:提高供電效率,減少能量損耗,改善供電質量,解決電網商業化之運轉,實現清潔、穩定的電力供應,節省客戶資金和社會資源。
——激勵消費者積極參與:透過電網的互動化,消費者能夠更好地管理需求和降低電力使用成本,消費者既可以是電力客戶,也可以成為小型電力供應商。
——最佳化電力資產管理: 節約電網的運營和維護費用,推動電力市場的創新發展。可以利用感測器對發電、輸電、配電、供電等關鍵裝置的執行狀況進行實時監控和資料整合,在電力供應高峰,能夠在不同區域間進行及時排程,平衡電力供應缺口,從而達到對整個電力系統執行的最佳化管理。
——以智慧電錶和微感測器作為電網運轉的新型物理要素:可以將智慧電錶作為網際網路路由器,推動電力部門以其終端使用者為基礎,進行通訊、寬頻業務或傳播電視等訊號傳輸。
——營建更靈活的能源系統,推動建立分散式能源管理體系:可再生能源具有能流密度較低、分散性強、投資省、能耗低、利用率也較低的特點,適合分散式能源管理,這種管理體系具有無需建設配電站、土建和安裝成本低、增加裝置年利用時數、各電站相互獨立、使用者可自行控制、供電的可靠性高、具較低的輸配電損耗、適合多種熱電比的變化、可進行遙控和監測區域電力質量和效能、便利商業區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