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280
11 1894 297
102。 5 1919 300
82 。5 1949 311
68 。4 1973 328
直接測定大氣值, 所測得的CO2含量為:
年度 CO2 (ppm)
1959 316。 00
1960 317。 02
1965 320。 41
1970 325。 51
1973
1975
1980
1985
1987
從上述數值可以看出,南極冰核中CO2濃度已由1759年的279 ppm上升到1973年的328 ppm。在1973年中從大氣直接測定的CO2濃度為329。 82 ppm,與從冰核測定到的此年CO2濃度為328ppm是一致的。從上表數值可以看出,大氣中CO2濃度從1754年到1987年的233年中,CO2濃度上升了69 。62 ppm,每年乎均上升0。 298ppm。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現在增加一倍,全球氣溫將升高℃~℃,兩極地區可能升高10 ℃,氣候將明顯變暖。氣溫升高,將導致某些地區雨量增加,某些地區出現乾旱,颶風力量增強,出現頻率也將提高,自然災害加劇。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氣溫升高,將使兩極地區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許多沿海城市、島嶼或低窪地區將面臨海水上漲的威脅,甚至被海水吞沒。海平面上升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十分嚴重的。如果海平面升高1 m,直接受影響的土地約5×106 km2,人口約10億,耕地約佔世界耕地總量的1/3。如果考慮到特大風暴潮和鹽水侵入,沿海海拔5 m以下地區都將受到影響,這些地區的人口和糧食產量約佔世界的1/2。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遷入內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將發生鹽漬化或沼澤化,不適於糧食生產。同時,對江河中下游地帶也將造成災害。當海水入侵後,會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積加速,洪水威脅加劇,使江河下游的環境急劇惡化。溫室效應和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目前正在推進位制訂國際氣候變化公約,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從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及能量迴圈來看,人類活動透過燃燒石化能源、排放溫室氣體、砍伐森林等方式,極大改變了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狀態,促使地球表面吸收的熱量比散發的熱量更多,從而提高了地球表面溫度。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三節 氣候變化原因的學說
第三節 氣候變化原因的學說
1、氣候變化研究簡史
人類對氣候變暖現象及其原因的研究具有很長的歷史。這裡首先對近百年來國際上相關研究的一個側面做簡要介紹。
在20世紀20年代,人們發現,歐洲和北美地區的氣溫自19世紀晚期以來表現出上升趨勢。到30年代中後期,美國科學家利用東部觀測資料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稀疏資料,獲得了“全球”平均氣溫序列,發現自1865年以來全球陸地平均氣溫已明顯上升。不過他們認為,這種變化可能是氣候長週期變化的表現。1938年,Callendar發現,從1890年到1935年全球陸地平均氣溫上升℃並認為這可能是人為CO2溫室效應造成的。但其他科學家認為觀測的變暖可能是自然變化的一部分,變暖不會一直持續下去。隨著多數地區30年代後期的繼續升溫,溫室效應引起增暖的觀點變得逐漸流行起來,但與氣候自然變化觀點仍然存在著明顯的爭論。
實際上,早在19世紀中後期,Tyndall等就認識到大氣中的水汽和C02等氣體具有所謂的“溫室效應”,並可影響地球的氣溫。19世紀末,瑞典科學家A rrhenius和Hogbcxn計算了大氣C02濃度變化對歐洲地面氣溫的影響,指出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可能造成地球表面氣溫上升。Arrheniu甚至計算了CO2濃度加倍情況下,地球表面平均氣溫將增加5一6℃。認不過他認為要達到那一濃度可能需要很長時間。
但是,Ahlnann在1952年發現,北方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