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1/2 頁)
高效物化/生化轉化技術的工業示範和規模產業化,發展智慧能源網格和發展氫能體系。
遠期(2050年前後),建成我國可持續能源體系,總量上基本滿足我國經濟
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源需求,總體能源供給結構上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度降低到60%以下,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成為主導能源。重點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規模化應用和商業化,努力在突破核聚變能技術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第三,要完善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的基本框架。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學部已就能源問題進行了戰略研究,並就能源結構的調整,建立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的發展戰略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對有關綜合性、前瞻性與戰略性的一些重大問題形成了若干共識,提出了完善我國21世紀上半葉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基本框架的五個方面,包括:
(1)繼續發展煤清潔利用的重要作用;煤是迄今我國主要的一次能源,資源比較豐富,價格低,近年來得到迅速發展。考慮到我國資源有限,應節約使用,使其在更長時間內能保持基礎性作用,其總量應保持在日益嚴格的環境保護與氣候變化所允許範圍之內。我國煤產量增至約30億噸/年後應大體保持穩定。要能可靠地繼續發揮煤能源的作用,必須在煤的高效、清潔、低碳排放利用技術的提高方面狠下工夫,繼續實施已開始的“清潔煤計劃”。新建燃煤電站應採用供電煤耗小於300克標煤/度的超臨界與超超臨界機組以達到高效,大力研發與採用多種環保措施降低汙染以及透過二氧化碳減排措施來減少溫室效應。對於能減小汙染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新技術,如整體煤氣化聯合迴圈發電與多聯產技術的發展等,應繼續給予支援。
(2)開源節流,保障石油與天然氣供應;估計我國石油耗量2050年將超過8億噸,而國內產量由於資源和生產能力的限制將穩定在年產2億噸左右,進口依賴程度將達75%。因此要充分用好國際上的資源。而預測顯示,國際上也在2035年左右產量達約56億噸/年的峰值。這使得保障石油供應成為我國能源安全的關鍵問題。從開源方面,我們必須在國內大力發展石油補充與替代能源,包括開發我國資源較豐富的油頁岩。非常規石油、煤液化和用生物質製取液體燃料,我國均有一定基礎。近年來各方面有著較大積極性。從我國實際需求、技術與產業的現狀和原料來源與經濟性出發,近期宜大力支援多方面的研發與示範工作,有選擇地開展一些初步產業化工作。在研發與產業化經驗與技術經濟效能可靠的資料基礎上,抓緊深入研究明確我國大規模產業化的規模、重點技術途徑、選址和發展戰略,做出規劃,逐步實施。交通運輸是耗油的大戶,我國石油耗量的增長大部分來自交通運輸的發展。從節流著眼,降低交通耗油對保障石油供應意義特別重大。應將節油作為構建我國未來綜合交通體系的重大原則,進行長期持續努力。各種措施只有大規模產業化後,才能顯現顯著的節油效果。公路在交通運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汽車是最大的耗油使用者,汽車節油是主要重點。為此汽車動力系統必須向能源多元化、動力電氣化與排放潔淨化方向積極推進,發展節能、代用燃料與電動汽車,經過長期持續努力,實現大規模產業化與應用。要發展電氣化軌道交通,包括電氣化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與磁浮交通。燃料電池車為主的氫能交通也是節油的重要方面,也應積極推進。
(3)充分發展水電與安全、可靠、先進核電;我國水力發電已發展成重要的一次能源,2005年總裝機容量達億千瓦,佔全國總裝機的,佔一次能源供應量約6%,併為進一步快速發展做了良好準備。期望2020年水電總裝機可達億千瓦,2050年達億千瓦,跟上我國一次能量總耗量的迅速增長,份額也增至8%左右。我國水資源的經濟可開發裝機總容量為4億千瓦,至2050年將大體開發完畢,是理想的最大可能性。落實這一發展設想,還要對一些重大限制因素進行深入的研究論證,諸如:一是要由生態允許與移民安置兩方面嚴格審查可開發資源能投入實際建設的可行性;二是待開發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包括西藏,前期研發與技術攻關工作必須先行。這些工作必須及早抓緊進行,才能使我國水電發展得到可靠落實,對其在未來能源中的份額有正確估計。
世界核電(裂變能)總裝機已達5億千瓦,年發電萬億度,佔世界發電總量約18%,已在替代化石能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起步較晚,目前總裝機700萬千瓦,國家已明確積極發展的方針,2020年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