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是出於“人生觀”方面的原因。6月2日那天,正是李濟的生日,這件事也許會帶給他難言的“刺激”?
1928年,清華研究院同學會決定募捐為王國維立碑紀念。據戴家祥記錄下當時的募捐情況,梁任公捐五百元,陳寅恪捐二百元,馬衡捐一百元,校長嚴鶴齡和李濟、林宰平及幾名助教各二十元,同學也有多人捐二十元,趙元任和吳宓沒有捐。吳宓在3月23日的“日記”中寫道:“戴家祥、姚名達持捐冊來,欲強宓捐助研究院學生為王靜安先生立紀念碑經費。且謂宓昔為研究院職員,義當捐助云云。宓極不贊成此舉,又憤若輩之無禮,但含忍之。晚7—8訪陳寅恪,託其婉告彼等,言宓家庭擔負重,又常捐鉅款於《學衡》,故不克捐助云云。”募捐事,捐與不捐,捐多捐少,各自表現不同,反映出對王國維自沉事所持的微妙心態,也表現出對傳統禮俗的不同態度。
1928年,梁啟超因腎壞死住進北平協和醫院。他在接受腎臟手術治療時,被美國醫生切掉了好腎。當時西風東漸,國人多不瞭解西學,為維護西醫的聲譽,以促西學在中國傳播和推廣,梁啟超阻止學生徐志摩等上訴法庭,放棄任何賠償,不要任何道歉,自己承受全部痛苦。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逝世。享年五十六歲。王國維、梁啟超的謝世,標誌著清華國學研究院的落幕……
1928年,羅家倫出長清華,力行學術化、*化、紀律化、軍事化,學校脫離外交部直屬國府管轄,擴大了辦學自主權,原為留美預備的清華學堂改為四年制的國立清華大學,文理法工四部諸系也將共同籌建一所規模完整的研究院。於是沒有本科基礎,只收專門國學人才的清華國學研究院,於1929春宣佈永久停辦。事實上,早在上年清華國學研究院就人去樓空,李濟與陳寅恪、趙元任等都已走向中國的“阿卡德米”。
第二節阿卡德米與傅斯年
在雅典城的西北郊,有一處被稱為“阿卡德米”的幽*林,是為紀念英雄阿卡德莫斯而命名的。傳說中的阿卡德莫斯為挽救雅典遭受毀滅,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公元前387年前後,哲學家柏拉圖走進那片林子,在阿卡德莫斯英靈的感召下,他留在那裡,建起一個類似現代大學的學術基地,有場地、房舍、園林,還有一批柏拉圖學派的學者和無數慕名而來的學子,其中數學和哲學最受喜愛。柏拉圖學派活動時間長達九百多年,直到公元529年,東羅馬帝國的皇帝賈斯蒂尼安(Justinian)以取締異教為名,查封了此地。
第三章 加盟史語所主持考古組(2)
真理的火種,復燃於16世紀前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當時許多團體都自稱“阿卡德米”。1626年,巴黎的法蘭西修道士馬林·梅森Marin Mersenne,1588—1648。把自己的修道室辦成了科學家聚會交流的場所,稱為梅森學院。以後*轉到哈巴特·德·蒙特摩Habert de Montmor,1600—1679。家中,改稱自由學院。1666年在自由學院的基礎上成立了法蘭西科學院。國王路易十四親自招聘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到那裡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怎樣稱呼他們呢?大家又想起阿卡德米。於是,在法國誕生了世界上的第一批國家科學院的院士,它的西文是Member of Academy,直譯成中文是阿卡德米的成員。
1927年10月,蔡元培分別致函翁文灝、李四光、朱家驊、李濟、諶湛溪、徐淵摩等,誠聘他們為地質研究所籌備委員,並參與國立中央研究院的籌備。李濟被提名的緣由,估計與翁文灝、李四光的推薦和丁文江的支援有關,也緣於人類學博士又從事過河南新鄭與山西西陰村考古發掘的實績。儘管“籌備委員”只是一種名義,但李濟參與中研院籌備的資格無可置疑。
1928年6月9日,國立中央研究院在上海成立。院長蔡元培採納了籌備委員朱家驊的建議,這個機構的對外名稱就用Academia Sinica的拉丁語,譯名“阿卡德米”。當時的法案把中研院的地位定為國家的“最高科學研究機關”,次年修定為“最高學術研究機關”,到1947年又修定為“學術研究最高機關”。中研院先是隸屬大學院,後直隸國民政府,幾經變化,但從誕生之日就佔據著中國學術界最高地位。中研院總辦事處設在南京,先後在南京、上海、北平等地設立天文、氣象、物理、化學、工程、地質、社會科學、心理等研究所和自然歷史博物館後改為動植物研究所。。最初,並無設立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規劃,時在廣州中山大學創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