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你解釋一個數學的公式。如果簽證官對你們所討論的問題很感興趣,也許就會沿著這個問題深入下去。
簽證專家徐小平總結了簽證透過的八字真經:自信真實具體合理。具體地說就是不僅有高分,還要口語好能交流,懂簽證知識,有自尊維權能力,瞭解美國簽證官心態,注重外在形象……總之要讓簽證官感覺你是一名到美國能發展的人才。
如今美國加大了對赴美人士的審查力度,申請去美國的亞洲中東拉美籍人士90%以上都要接受當面問訊,這無疑更加大了學子們赴美簽證透過的難度(此前美國簽證被鋸率就超過任何一個國家)。我有一位十次被鋸的朋友就曾經在酒後嚎啕大哭,把酒桌掀翻,紅著眼睛要找那位黃毛簽證官以死相拼。
出國多變數。準備了三五年卻依然阻滯在國內的未遂者大有人在。於是某些人為出國無所不用其極。某省電視速配欄目牽出一場出國騙劇,受害者便是位女大學生。
男2號彭奇(某機關幹部,大學畢業)與女2號梅曉雅(某大學研究生)透過愛情速配結緣,彼此欣賞,漸漸成為情侶。其實彭奇有未婚妻,之所以參加電視徵婚,是想找個富婆或能人幫忙出國。他和未婚妻原本合計待出國成功後再甩掉應徵方,把未婚妻接出去。沒想到在接觸過程中彭奇為梅曉雅的優秀及其高幹家庭吸引,想傍住這顆大樹,於是對原來的未婚妻不理不睬,甚至未婚妻懷孕墜胎也沒露面。後來,未婚妻忍無可忍,當著梅的面揭穿了彭的假面,結果梅曉雅撕碎結婚照片,一個人出國讀博士。彭奇成了感情騙子,未婚妻也與他分了手。是個很悲情的故事。
出國冷思考:集體無意識還是提升生命價值
出國留學,利大還是弊多?
調查顯示:大學生們傾向於從個人和國家兩個方面探討出國的價值和意義。這大概和我們的教育方式有關。很多學生強調出國是件好事,但學成後應回國為祖國作貢獻,正如清華某學生所說,“良禽擇木而棲,但不應忘本”;有同學認為國家也應創造良好的條件,吸引海外學子學成回國。否則人各有志,不可強求。有專家認為留學人才不歸國是國家和民族的損失,也有人認為這正是本土人才追求國際化的一種努力。
“他們回來一個領軍人物,就可以在國內帶出一個人才群體,促進一個產業的發展。近年來,我國資訊科技、網際網路絡、生物技術領域的迅速發展,實際上都離不開‘海歸派’的貢獻。支援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留學政策,從長遠看,是得大於失。因為不管他們身在何處,都是中國人,都會為國服務。某公司的CEO如是說。
應該看到,目前高校學子的出國很多處於低層次的心理狀態集體無意識。很多人看同學朋友都出去了,覺得呆下去很沒面子,於是稀裡糊塗的也要出去(哪怕去國外的三流大學換了國內所學專業)。隨大流、滿足虛榮心、盲目的崇洋、為出國而結婚(哪怕這個男人老到可以當她的父親)。今天的高校寄託一族,很多都處於集體的出國無意識狀態。
我是誰?出國做什麼?學完後做什麼?美國能實現我哪些終極價值?沒有人認真考慮過。
偏離了出國的目的方向和價值,導致了很多人生悲劇。很多人剩下一口氣還在削尖了腦袋往美國鑽,這種偏執其實是一種病態,甚至可以稱為留學邪教。值得高興的是,‘選擇性不出國’(即可以出去時權衡利弊反而決定留下)的出現說明有人開始了留學冷思考。這是一個積極的訊號。至少,那些在國外渾渾噩噩度日如年洗碗拖地送外賣賣淫自殺殺人瘋掉抑鬱的悲劇可以減少許多。
選擇性不出國,體現了人生面臨關鍵抉擇時能超越自我侷限,站在理性價值取向的角度審時度勢,不計較一城一池得失、縱覽全域性的大智慧。
專家忠告學子:留學目標一定要具體化實用化,讓留學成為就業職業事業的階梯,而不是精神肉體雙重毀滅的惡夢之始。出國不是目的,確立自己的發展方向,用自己的專長過上富足快樂有意義有價值的生活,才是生命的真諦。
出國後的海歸們,不少人開創了一片天地:如楊瀾、張朝陽、田溯寧、丁健、洪晃、王強、徐小平、劉克亞等。人前顯貴如今風光的他們,在國外的生活其實也各有各的辛酸。徐小平在美國加拿大呆了八年,可是當俞敏洪請他回國共同創業時,他跟俞關在家裡四天四夜,扒下虛偽的幸福感,聊起八年來的真實生活,如何奮鬥挫折苦悶孤獨,又哭又笑又悲又叫,真是一言難盡。他的《留學生涯》就是那些日子的寫照:西方月亮升起來,和家鄉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